入声应该是声调吧,和韵母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如题所述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 规定的位置上。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 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 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
严谨的话,从调(音频的相对高低变化)的定义来讲,入声(声音时值的长短)不能算是声调.应该是韵,而且韵母不同的入声字不应该归为同一个韵.
第2个回答  2019-02-23
个人看法,我觉得将入声归为声调是错误的,只是一类发音急促的韵母而已,类似英文bed,ship,e与i就发音急促,类似汉语入声et与ip,其姐妹是e:与i:长音节。不过是发音不同,不是声调不同。再说了,粤语客家话中,入声之中也是有声调不同的,比如敲kok,ok(英文o短音,国际音标c倒过来那个)是韵母,声调为平声,再比如屋wuk,uk是韵母,而声调是现代汉语3声。所以个人观点认为肯定是古人归类错误,而后人因袭不敢推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