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学科在中职学生就业中发挥实效

如题所述

一、开课伊始,灵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职校学生上课时,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聊天,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学习课文之始,笔者努力创设出一种既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又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上课就先给学生介绍一些人名地名的谐音:霍启——祸起;卜世仁——不是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梨香院——离乡怨;十里街——势利街;王熙凤——昔日凤凰;贾宝玉——假宝玉; 林黛玉——林待玉(宝玉)……这些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新奇好玩,又与课文的知识相关,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采用课前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既轻松又有兴趣。 

二、课中拓展,灵动课堂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立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教学形成合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精彩文段,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教学中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延伸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积淀语言,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故乡的榕树》一课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整篇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非常富于生活情趣,是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榕树勾起自己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重现了儿时的愉快生活。结合职校学生语文能力较差,这样的句子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语言,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仿写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仿句,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作者那种思乡之情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展阅读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