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热是伪命题吗?

如题所述

观摩一下 :WIFI万能钥匙 创始人 说的“ 拼命创业是伪命题”

曾经的中国首富陈大年再创业,他拒绝拼命,

反对员工加班,却轻松拿下全球9亿用户。

跟国内大多数企业家相比,陈大年身上的不少特质都指向了与他们相反的方向。在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后,他才开始认真反思一些问题。花了 16 年时间,把这个问题彻底想明白了,他说:我们如此玩命创业,是个错误!

他认为方向正确比勤劳更重要。

这个观点没有停留在口头,在WiFi万能钥匙上海的办公室,他的同事不仅过着“朝九晚六”的上班节奏,每天中午还要打上一个小时的太极拳。公司的章程中还有这么一条:

“当公司利益和家庭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员工要优先选择家庭。”

二次创业很低调

却把用户数做到9亿,月活5.2亿

单从产品而言,WiFi万能钥匙谈不上有多性感,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这是一款基于分享经济模式而推出的免费上网工具。

这家公司背后的主人是陈大年,年近四十的陈大年身上有很多标签:程序员、陈天桥的弟弟、中国首富、盛大创新院院长、太极拳爱好者,现在他的身份是WiFi万能钥匙创始人兼CEO。公司成立至今,没有出现波浪式起伏,稳健有序地向前走。但这款产品已经长到无人敢忽视它的地步。

截至2016年6月,WiFi万能钥匙全球用户数达9亿,月活跃用户5.2亿。

陈大年二十多岁创业时,他迷恋速度和繁忙,半夜十二点开会是家常便饭。现在不一样,下班后,他几乎不会工作,主要都在陪家人。对于挣钱这件事情,他跟大多数“想要干点什么的”中年男人一样,不在乎挣多少,但也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希望能够对大多数人有益,填平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拼命创业是个伪命题

其实拼命对创业没什么帮助

去年年底,陈大年在哈佛创业论坛做了一次名为《创业者如何正确地偷懒》的演讲。创业16年,这是陈大年第二次当众演说。

上次回国,一位股东跑过来找他,“你看你多不负责任,别的企业家都是每天睡六个小时,你是每天工作六个小时。”

陈大年反驳,“这样你的投资才会得到保证,每天只休息六个小时,整个公司都处于透支的状态,稍微偏离轨道就会有危机,我每天只工作六个小时,说明公司非常健康。”他每天早上十点半出现在新加坡的办公室,中午花两个小时打拳、吃饭,下午六点雷打不动准时回家。

陈大年似乎真的和大多数企业家不太一样,不会时刻提着一股劲儿,努着做产品、做推广,把结果和野心挂在嘴边。他看上去更坦然一些,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能看到结果就在那里,只是早一步晚一步的事情。

他倒不是天生懒散。相反,盛大创立之初,他比大多数创业者都要勤奋。“每天都工作到半夜一两点”,一路跟陈打拼过来的李磊说,后者现在是WiFi万能钥匙的联合创始人。李磊最初认识的陈大年,一年也休息不了7天,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

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当时陈大年因为压力太大、过度劳累频繁进出医院,人总是在病床上才最容易想清楚取舍。

倒下之后,公司高管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陈大年发现“所有的高管都是透支状态,没有人还有精力站出来”。这让他意识到,拼命透支不仅会给个人带来身体的损害,更重要的是团队会变得脆弱,经不起一点折腾。

拼还是不拼,快还是慢,陈大年有他的标准。“核心在于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决定一个公司制胜的是正确的决定,而不是最拼命的那部分。”

即使很多年后回望,陈大年认为真正把盛大推向巅峰的不是埋头苦干。当时团队经常半夜一点开会,可能只是为一个50万的项目,“现在来看,50万对盛大的成败有多大的影响呢?但对团队的伤害很大,没有时间总结和进步,也没有精力应付突发事件。”陈大年说。

现在他让团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和判断上。同样都是十件事情,放在几年前,他会每人分两件,齐头并进。但现在不会,大家坐下来共同商议,从十件中选出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去做。

民主的效率高吗?他坦承这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把无意义的事情丢掉,仍然有时间去做判断。”他并不担心错失机遇,企业总要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盛大游戏曾经运营过六七十款游戏,涉及的领域更是众多,但陈大年认为盛大当时一骑绝尘主要是因为做对了三件事:代理《热血传奇》、研发《传奇世界》、起点中文网的成功。盛大上市、与Google一同被评为“全球表现最佳科技股”等成就,在他看来并没有起决定作用。

“我们过去创业就像是泼皮打架,不停的出拳,连续出了20拳都没打到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这时候旁边有个人过来拍一下,你就倒了,太极就是想做旁边这个人。”陈大年练了四五年太极,总结的拳论已经和创业分不开。

不让自己狂奔,但并不意味着陈大年就这么慢慢悠悠下去。

“准备好了就会快。”2014年年底,WiFi万能钥匙成立两年多只有四十人,而到去年年底,公司已经接近三百人。“大公司病不是因为公司大就会出问题,而是还没准备好就成了大公司。”

比起挣钱,我更关心人

除了公司业务以外,陈大年把更多心思放在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的研究上。规模和速度不再是他创业最追求的事情,相比于赚钱,他更看重员工心智的成长,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没有人天生看得长远。“我就是被训练出来的,犯过很多错误,不断被训练,成了现在的样子”。

正因如此,现在陈大年更多时候都是“袖手旁观”,哪怕员工走了一些弯路,只要不是致命的,他都会站在旁边等待,看着他们摔跟头然后再找到正确的路。

反思在盛大的管理方式,陈大年认为过去重视结果多于过程。在盛大,见到员工,陈会问,“产品做出来了吗?加加班不就搞定了吗?”现在陈大年会反思,员工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变聪明,“一个产品不行还会有下一个,这群人有没有进步才更重要。”

这场反思同样是因为十年前的那场病,“有时会有一种濒死的体验。”最严重的一次,晚上九点多,陈大年倒在上海浦东的一条马路上,打完急救电话,他仰面朝天,看着悠悠的路灯和周边安静的世界,感觉自己几分钟内就会死掉,“想到明天早上一切还是如此,卖油条的卖油条,卖大饼的卖大饼,唯一的区别在于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这件事情带给陈大年很深的思考。“赶得再急做得再多都没有意义,自己在进步、在成长,20年后这个公司还在,这才有意义。”

对高层的管理也一样。因为欣赏华为的轮值CEO制度,陈大年决定在WiFi万能钥匙试用。

从三位联合创始人中推选轮值总裁:李磊负责运营、张发有负责技术,还有一位负责财务。他们通常要经过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和投票的等一系列流程,“跟美国大选一样,要在演讲中陈述上任后的工作计划。”

张发有当过两任轮值总裁,自认这对他影响很大,“坐到这个位置之后,思考的立场就会改变,会逐渐淡化个人,更有全局观。”

对产品,陈大年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一位同事几次提出想把WiFi万能钥匙集成到车载系统中,之后可以有更多合作的领域,但陈大年认为不适合公司现阶段,“要做这件事情,就要跟所有的汽车厂商谈一遍,没有一百个人干不下来,而公司现在一共才三百多人。”

李磊是教会陈大年打太极的人,但怎么把拳论用到事业上,李磊认为陈大年比自己更有领悟。公司创立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兴起,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唯快不破的思维方式是主流,但陈大年一直按自己的节奏行进,不被外界影响。

“太极拳有一个特点,刚柔并济,快的时候非常快,慢的时候非常慢。慢是在调节身体状况,达到最佳的状态,找到最佳的机会之后才以快来冲破。”李磊说。

陈大年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不想让员工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可怕的是成功以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担心在一个领域成功之后,团队将已有的经验照搬到其他领域,“我并不是反对进入其他领域,但至少要观察学习一下。”陈大年解释自己跟员工“唱反调”的原因。

“我小时候觉得向菩萨磕头是求庇佑,后来才知道,磕头是要让你放低身段。”创业越久,陈大年越轻松,越有敬畏心。

把盛大送上巅峰,再做WiFi万能钥匙的时候,陈大年不再迷恋上市,“公司会在该上市的时候上市,但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他仍然是个注重仪式感的人,2014年,公司业务发展良好,陈大年在年底很认真的开了个会,“你们做的很棒,每人发一辆特斯拉。”

这是从创业初期传承下来的仪式感,公司还在居委会的时候,有个“羊肉串文化”。产品每发展100万新用户,就要吃次羊肉串,后来发现吃的频率太高,改成了每增加1000万用户吃一次。外人一看到公司撸串,就知道又有什么好事。

陈大年农村出生,小时候“要走一个小时才能看到一辆车”。从盛大再创业,他希望能够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起点中文网的崛起让他享受到这种成功。

在新加坡的广告牌上,看到一个很大的《鬼吹灯》的广告,他很兴奋,“英国有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中国现在也有《鬼吹灯》啊。”这部从起点中文网崛起的作品,让他感觉到当年的努力至今还在影响华人世界。

知乎上关于陈大年的信息分散又稀少,但有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极客、情怀。

当我问他希望外界怎样评价自己时,他脱口而出“不评价最好”。

但如果一定要有个评价的话,他希望是“情怀”,这意味着他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还有理想。在新加坡,他每周都要跟陈天桥聊天,哥哥拿出10亿美金投资脑科学这件事情就让他觉得“很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8

大学生创业是不是伪命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点:

一、什么是创业?

如果说只是把在学校周围摆个摊,在网上开个小网店或者是微商代购这些小尝试算作是创业的话,那我认为大学生不能算是伪命题,只能说随着政府政策鼓励和现在的社会氛围鼓动,大学生想自己通过自己努力做点小尝试去获得一定的收益是可行的,也是有价值的,这是个主动的探索和学习过程。

二、大学生该怀着怎样的心态?

我觉得这是证明大学生创业热是否是伪命题的一个根本,如果说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市想着在大学创业赚钱,毕业自己做生意当老板买房买车,那么这个心态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最终社会上层次分明,能够当老板的人数有限,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最后都是当员工的。如果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赚大钱,当老板,那么大学生创业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个还是要看大学里面的社会风气。

三、大学生创业是一时玩玩吗?

就我目前的个人感觉而言,很多大学生所谓的“创业”都是一时兴起,看到学校鼓励,周围同学在创业,自己也都参与进来了,其实压根就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能干什么,这么看来所谓的“创业”就变成了伪命题,不过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而已,所以我们在衡量大学生创业的时候,也应该把这批人剔除,最终计算那些干实事的大学生创业者们,这样总结下来的大学生创业热应该算不上伪命题,否则,每个人都去创业,那一定是伪命题无疑了。

第2个回答  2017-11-13

不不不,是真命题。读到大三了,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早开始创业,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但是所谓的忙碌,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社团吗,现在也退了,感觉忙了也跟没忙一样;学业吗,也没有拿到什么奖学金,但是很多其他的同学都已经在创业的路上开始走了,然而我现在在零起点。我有一个同学非常的牛逼,她经常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还有她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搞一些调研,她是跟随着清华大学的一些老师出去搞调研的,一般是进入一些农村的地方,当某个暑假我在家里面都无聊到煲剧的时候,她却在某一个不知名的农村进行着他们的课题调研。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她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她这一个一个在我们学校也是属于创新创业学分的,而且据我所知,我们班就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从大一刚开始进行,就开始寻找共同创业的机会,所以对她我是很佩服的,以至于到现在我们班有谁在创新这一块有问题的,都会首先选择去问一下她的意见。

还有我们学校经常举行创新创业活动,比如“蒙牛新生杯”比赛,就是先给你50块钱的基金,你拿着这50块,然后就去卖蒙牛,比赛看谁卖得多咯;又或者是炒股比赛,再有的就是大创项目了。我那个非常牛逼的同学就在去年的时候开始参加大创,那时候已经开始立题了,然后,前几天学校发通知是要收集大创的报告,也就是在立题之后的这一年当中他们所取得的数据,反正就是各种觉得他牛逼。再比如现在很普通的大学生卖零食,我们宿舍有很多的宿舍,都是开启了卖零食的模式,送货上门,服务到宿舍。既能赚点小钱话,也不浪费过多的时间。总之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创业的例子,真的大学生上也是一个真命题,太多人的大学生去创业了。

第3个回答  2017-11-13

我认为不是的。因为现在全国各地确实有很多大学生,他们都从学校里面出来到社会上去创业,或者说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就在自己学校在自己校园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工作,在大学生创业的这么一个现象来看,大多数的他们在创业的初期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并且结果可能也都是失败告终,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大学生有在创业这个事实,而且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也是非常大力支持的。

像是在我们学校就有很多人他们没有在学校里面上课,出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有一些在我们学校给学生专门提供创业的创业园里面都办起了自己的人生中的第一份事业,虽然说他们做不了多久,并且收益可能也不是很大,甚至还会有亏本的,但是我觉得只要有愿意出去创业,愿意去尝试这个新的东西,那么他就是勇气可嘉的,我们做事情不能够说要考虑结果怎么样,只要享受那一个过程就可以啦。

失败并没有代表这些事情没有发生过,所以如果你看到了现在大学生创业很多都是失败的结果,你也不能够说现在大学生创业热是一个伪命题,很多现在的富豪有钱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创业的时期,所以创业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大的成功,都是要一年又一年慢慢的积累自己的经验,积累自己的人脉,然后再利用这些经验利用这些人脉慢慢的把自己的事业发展起来的。

第4个回答  2017-11-14

目前我还是一个大三学生,并没有多少阅历,因此也并不知道到底对于整个大学生(毕业生)群体来说,创业到底“热不热”。

但是我根据我在学校“就业指导部”的所见所闻来说,创业热其实并不怎么“热”。

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会的组织就是“就业指导部”,而我在大一时就成为了其中一名干事。

我们平常的任务就是负责在网上查找一些我们学校热门专业的职位,以及统计、处理我们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

从部门里的资料看来,我们大学生的“创业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

当然,也说不定是我们学校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我们学校的最主要的专业是电力,唯二对口的岗位是电力公司或者国家电网。)

由于大家一毕业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了,因此才导致了创业的人数少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就纸面上的数据而言,我们专业95%以上的学生是直接在电力公司或者国家电网就业的。剩下的5%中又有近80%是找了另外的一些相关工作的。

也就是说只有可怜的1%是打算自立门户,自主创业的。再说了,这1%中还有一些无业游民也未可知呢?

所以说,“创业热”可能只是一种国家政策上的期望,并不见得就一定是真正的热。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创业这种东西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资本、阅历都是创业是否成功的要素,因此真正会“脑子一热”而去创业的人,应该会是少数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