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肉骨头是无锡的特产吗?

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从问世到现在已有近140年历史,为无锡著名的三大特产之一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是无锡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风味菜肴。它肉质酥烂,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甜咸适口,色泽紫红,香气扑鼻。
历史文化
相传此菜始于宋朝,由无锡城里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济过的“济公活佛”的帮助下创制而成,“无锡肉骨头”便由此出名,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经营的酱肉排骨亦很出名。后来无锡三风桥附近的余慎肉食店,高薪聘请烧肉师傅,吸取别店的经验,在选料、调味、操作等方面加以改进,专门选无锡出产的细皮白肉猪的大排和方肉为原料,用纯黄豆制的酱油、上品老酒、糖等烹制,将方肉与排骨同煮,使汤汁更加浓醇和鲜美。这样烹制出来的排骨,不仅外浓味鲜,肉松骨酥,而且香味浓郁,异常入味。在清末时,三风桥肉骨头便和无锡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而驰名中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1
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从问世到现在已有近140年历史,为无锡著名的三大特产之一。三凤桥酱排骨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前后),无锡南门莫盛兴饭馆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背脊和胸肋骨,加调味作料,煮透焖酥,起名为酱排骨,当作下酒菜出售。1927年,慎馀肉庄(三凤桥肉庄的前身)开张后,对肉骨头的烧制技术作了改进,味道得到了明显的改进。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外地游客日益增多,肉骨头深受大家青睐,一时间三凤桥酱排骨声名鹊起。
第2个回答  2020-01-12
无锡肉骨头是无锡的特产。
原料:猪排骨5000克,绍酒125克,盐10克,酱油50克,白糖25克,葱2克,姜2克,八角2克,桂皮2克。 
制作过程:
  1.将排骨洗净,斩成适当大小的块,用盐拌匀,放入大碗中腌12小时。
  2.将腌制好的排骨取出,放入铁锅内,加入清水浸没,用旺火烧沸,捞出洗净。
  3.将锅里的汤倒掉,放入竹箅垫底,将排骨整齐地放入,加入绍酒、葱结、姜块、八角、桂皮,舀入清水250克,盖上锅盖。
  4.用旺火烧沸,加入酱油、白糖,盖好盖,用中火烧至汁稠,食用时改刀再装盘,并浇上原汁即可。
特点:素以色泽鲜明、肉质酥松、芳香四散、咸中带甜、油而不腻著称。既可热吃,也可冷食,佐酒下饭皆宜,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我国著名戏剧家周贻白先生曾专门写了一首赞美诗:“三凤桥边肉骨头,朵颐足块老饕流,味同鸡肋堪咀嚼,莫负樽中绿蚁浮。”无锡肉骨头因选料严格,配料考究,做工精细,火功适度而具独特的风味。“好肉出在骨头边”,意思是说骨头上的肉吃起来特别鲜美,其营养价值也高。
第3个回答  2020-01-12
无锡“肉骨头”的历史有100多年。无锡肉骨头其实根本不是“骨头”,而是挑选近肋骨处的精肉连同肋骨一起烧成。作料有茴香、酱油、陈酒,烧煮时必须用面粉将锅沿封住,用文火烧,烧至喷香酥烂,出锅前用冰糖收膏。其肉汁甜香成糊状,俗称“老汁”。出售肉骨头时,将老汁浇在熟肉上,使汁与肉拌和。无锡肉骨头色、香、味俱佳,看来酱红色,闻时浓香扑鼻,吃进口油而不腻、烂而不糊、甜咸适中。 无锡肉骨头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三凤桥肉庄为代表,北派以陆稿荐肉庄为代表。南派用笼圈垫锅,紧汤烧煮;北派使用木接口宽汤烧煮,用菱粉收汤。目前烧煮排骨较著名的店家有三凤桥肉庄、陆稿荐肉庄、裕兴肉店、老三珍肉店等。 返回 无锡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19世纪中期)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 无锡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如塞进肉瓤烧煮,则别具风味。
第4个回答  2020-01-12
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江苏无锡地区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从问世已有近140年历史,为无锡著名的三大特产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