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为何北邙会成为古代君王都青睐的埋葬地?

为何北邙会成为古代君王都青睐的埋葬地?

北邙山风水好,离帝都近,没事回来看看也都方便。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寻常人家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但凡有点儿小钱,升天以后都得置办,原因之一不就是,想死后睡得踏实点,毕竟这也是一睡不起的事儿,睡的踏实肯定是首选,在古代你有点钱,随便埋葬,然后整点儿金银珠宝作为陪葬,下面见了阎王爷也好孝敬一下,风水不好运气不佳遇到盗墓的你说倒霉不倒霉。

古代的帝王们也是这么想的,自己要是没了,一定要挑个好地方下葬,风水要好,最好能离皇都近点儿,以后魂儿飘来荡去也可以回来看看,看看自己的后世子孙,北邙山这地儿就成了各位帝王的首选,你看看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摆平西域的汉安帝刘祜,以及汉顺帝刘保等,都选择死后把自己安葬在北邙山。

后世很多的皇帝,都非常喜欢北邙山这个地儿,当然除了皇帝们还有很多朝廷里面的大臣,很多当时的文学泰斗,北邙山都有他们的身影,最令人感到好笑的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和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煜,两位亡国之君也是被安葬在北邙山,两个人见面会不会很尴尬或者另类的英雄惜英雄也说不准。

当时的人们就特别羡慕,生活在苏州和杭州地区的人,因为那边富饶,骚人墨客又多,死后能被安葬在北邙山,两件大事儿都齐全了,人生也就死而无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6

民间有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古至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苏杭都是人们休闲养老的宜居之地,说是天堂也不为过。而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人活着的时候就在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睐的埋骨地。

北邙山原名邙山,因位于洛阳北部,因此称之为北邙。

上图_ 北邙山图

北邙山墓群的发现源于1905年,清朝修洛潼铁路经过洛阳,在邙山段工人修路时发现挖到东西,这才发现了数量庞大的陵墓群。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那么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从2002年开始的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经过系统的调查与勘测,推算邙山陵墓群多达数十万座,可谓遍地是古墓,当地还有一句戏言——“跺一脚就惊动三皇五帝,刨一镐满是秦砖汉瓦”,直至现在从北邙山附近的公路上行驶,还能看到旁边田野里的封土堆。。

北邙山不仅古墓数量庞大,更有无数帝王贵胄埋葬于此,在考古中发现光帝王墓就有24座,时间跨度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共六代,在这些帝陵中,有东周历任天子的帝陵,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当地称之为刘秀坟,也有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长陵……

上图_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

上图_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

为何北邙山会成为古人最青睐的埋骨地呢?

一、地理原因

自古以来中原兴盛土葬,而好的土葬的地点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土厚、水低、干燥、缓平。土厚可保障挖穴顺利,水低可防止墓穴潮湿,干燥可杜绝虫蚁丛生,缓平可保障棺木稳当。

《河南府志》记载:

自北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作为秦岭余脉,北邙山海拔300余米,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黄土区的风尘沉积以及平原区的流水沉积共同形成了北邙山,说是山,但地势平缓,中间高四周低,无高山遮掩,无沟壑纵横。

土质由黄土构成,土层深厚、粘结性佳、质地坚固、密度紧实,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北邙山渗水少、土壤干燥且不松散的特性。

上图_ 《河南府志》含多个版本,顺治、康熙、乾隆各有不同版本流传。

二、历史原因

北邙山地处洛阳北,黄河南,既紧邻花团锦簇的千年帝都,又俯瞰滚滚流逝的黄河。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带,从东周开始一直到盛唐,作为十三朝古都,造就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

古都洛阳汇集了无数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富商巨贾、诗书大家、僧道名流,由于古代的防腐技术有限,这些人逝去后只能选择在故居的附近下葬,都城繁华,自是不适合下葬,那么离都城近地理位置又好的北邙山便成了首选之地。

君不见自从盛唐以后的朝代不再定都洛阳,北邙山也不再出现帝王陵。

同样的情况在古都附近都能出现,西安、南京皆多古墓,明清两代的帝陵都多在北京附近,全都是同样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上图_ 北邙山风光

上图_ 北邙山风光

北邙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埋骨地何尝没有此种原因在里面,除了最初的东周八任周天子,而后东汉5座帝陵,曹魏1座,西晋5座,北魏4座,五代后唐1座,这些帝陵都选择了北邙山。

帝王选择下葬在哪个地方有诸多因素考虑,对于普通官员及民间豪绅来说,能被帝王选择的地方一定是风水宝地,能与帝王葬在同一区域亦是荣幸,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葬在北邙。

《礼记·檀弓下》记载,“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这里记载了汉代祖先的葬俗,可见在汉代及以前,人们就认为将逝者葬于北方是比较好的,而邙山恰巧位于洛阳北部,符合古人的丧葬习俗。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古时埋葬地要选地理因素,以及还要看其风水如何,北邙在历史上不管是地理因素,还是它本身的历史因素,甚至它的风水极好等原因都成为了埋葬帝王的极好之地。

古时民间相传“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就在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睐的埋骨地。

北邙山原名邙山,因位于洛阳北部,因此称之为北邙。北邙山不仅古墓数量庞大,更有无数帝王贵胄埋葬于此,在考古中发现光帝王墓就有24座,时间跨度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共六代。而北邙能成为帝王青睐的埋葬之地也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地理原因。自古以来中原兴盛土葬,好的土葬的地点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土厚、水低、干燥、缓平。北邙山海拔300余米,地势平缓,中间高四周低,无高山遮掩,无沟壑纵横。土质由黄土构成,土层深厚、粘结性佳、质地坚固、密度紧实,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北邙山渗水少、土壤干燥且不松散的特性,也就成为了适合土葬的地方。

二、历史原因。北邙山地处洛阳北。由于古代的防腐技术有限,人们逝去后只能选择在故居的附近下葬。都城繁华,不适合下葬,于是离都城近地理位置又好的北邙山便成了首选之地。

三、风水原因。人在刚逝去时,被认为处于阴阳交界,这时产生的生气会遇到风会随风而散,遇到水会被停聚。有了山岗可阻风吹散,有了河流可聚拢而积。

北邙一带靠山面水,藏风聚气,是陵墓的绝佳风水宝地。且邙山为秦岭余脉,而秦岭又为昆仑余脉,昆仑自古就被认为是中国龙脉的发源地,因此人们也认为邙山是在龙脉上。于是北邙便成为了一待风水宝地。

第3个回答  2020-09-18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是很多古代的君王偏爱在北邙下葬的现象,那么很多人会很疑惑的是为什么北邙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这么受帝王们的欢迎呢。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和当时说社会的风气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得不说社会真的是能产生对一个人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吧。

在一个社会生活着的人,无论有多少智慧,都会受到当时的环境上或是思想上的很多的限制,认识社会性质的生物,是不可能脱离群里而生活的。否则就成为了野人,也是很多人最不希望的,所以说只要在社会,就要时时刻刻和别人发生练习,也会收到别人的影响,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这个社会生存。

这也是人活着很累,也很悲哀的一点,也告诉我们,不要自己对自己太过于苛求了,至少人呢能够把握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了,所以说就要关注自己是否开心这方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不要去在乎别人对于你与什么样的看法,正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是这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都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北邙处在我国的北部,但是在南方的君王也先要葬在北邙,就是因为那里的文化背景是非常好的。相传的很多的传奇人物都是在北方的那一块的,最后是因为那里的风水也是相对来说,在但是传说是比较好的。

第4个回答  2020-09-19

假如你对中国历史有了解的话,那么这一邙山的地名一定不会生疏!古话有言:“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儿的北邙指的就是洛阳北郊的邙山。生于苏杭,就是说有钱有地位的人,在世时在苏杭享乐是最高的层次;逝后,能葬在北邙!是死的最高的享受层次。为什么呢?

一、邙山的历史人文。邙山,是各代墓葬的风水地。从古至今,从汉魏至隋朝,经五代到宋元。无数王侯将相,富商巨贾,文人墨客,千家万户都葬于洛阳邙山。

各代咏颂北邙山的许多诗文和地下地上的碑碣墓志等,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邙文化,北邙文化是河洛文化,华夏文明的源头和重要构成部分。

二、北邙山的风水解析。风水学的两大因素是“围合”和“盆地”,这又是衡量风水优劣的两个标准。“围合”是指山之合围,“盆地”是指中央平地。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由山水围合起来形成盆地,这叫“易守难攻,又有出口”,洛阳,就是恰恰处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位置之上。

从古至今这儿四季分明,地表植被丰富多彩、山川河流分布、结构极为合理等原因构成了最好人居环境;也有一点,旱能浇、涝能排,远离了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尤其兴盛。因此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儿不但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并且洛阳、安阳、三门峡、南阳、开封、许昌等地都做过都城。

为什么我国各代那么多王侯将相人死之后喜欢葬在邙山?究其本质,这类说法的兴起还是因为北邙山合乎了风水地的各类指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