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部分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投资控制的现状,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四个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投资控制建议,为高校基建工程提高管理水平与投资效益提供参考。
1引言
高校基建工程尤其新校区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建设项目多样化,建设周期较长、工期紧,从立项到竣工交付环节诸多,参与实施的部门涉及面广,诸多因素导致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管理的瓶颈。能否在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的前提下做好高校基建工程投资控制,合理利用资金完成教学设施的建设,对于控制建设项目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高校基建工程投资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近2/3的高校适应发展创新筹资思路和举措,拨、贷、筹、置换并举,克服了资金瓶颈,开展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校园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各级高校无论在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1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据2013年江苏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度全省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投入达65.1373亿元(其中中央44.84亿元、地方20.2973亿元)。在新校区投资建设实施过程中,各高校以《建筑法》、《招投标法》、《审计法》及《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依据,对其基建工程项目进行了有效的监管。高校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全过程投资控制一般分五个阶段实施: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结算阶段。目前全面推行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规范了高校基建工程发包阶段的管理,有效地避减了低价中标、不合理价中标等情况,达到了投资控制的目的;同时,高校审计部门针对工程审计职能的建立健全及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推进对于项目的投资控制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2.2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成绩显著,但是高校项目建成后投资额超预算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大部分高校项目资金的执行情况均高于教育部批复额度,尤其涉及功能性及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超支幅度普遍偏高。以南京某高校生物科学类实验楼为例,项目投资超支率达到了5.6%。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项目的决策、设计及施工阶段。投资决策是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前提条件。作为项目决策的责任主体,很多高校在建设初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盲目扩大征地、求大求新的现象,新校区面积往往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效果,照搬照抄。建大片的绿地、奢华的门楼,既忽略了项目实际使用功能,也增加了后期养护成本。设计阶段是影响和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75%以上。有些建筑项目的设计为了满足视觉效果采用异形冗余或新型材料,或脱离工程实际、闭门造车。这样的设计既增加造价,又无实际使用价值。如某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外立面采用大面积自锈钢板装饰,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而且外立面的后期维护及保养费用也十分可观。再如,某高校新建基础实验楼,原设计废水排放分有机类和无机类分别排放,可实际使用中使用单位明确基础类实验操作根本无法区分这两类实验废水,仅此一项方案再次优化后就节约工程投资约50万元。这样的例子在项目管理中并不鲜见。施工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的阶段,也是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阶段。学校项目尤其是科研用房由于建设周期较长,难免遇到社会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巨大变化。同时,某些领域科技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往往是大楼没盖好,学科实验环境又有了新的要求;加之建设过程中使用人员不断发生变化,原设计不能满足现有使用人员的理念或科研硬件环境要求,项目拆拆建建,变更不断。以某文科楼为例,建设期间学院主要领导换届,两届领导对大楼的建设理念及使用分工观念不一,最后导致项目建成后投资完成超支率高达28%。同时反复返工导致签证工作内容交叉,人员工资也在逐年上涨,种种原因导致工程费用增加,投资控制难以实施。
3高校基建工程投资控制的建议
新校区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针对现阶段高校基建项目投资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项目决策阶段宜“就实际需求避资源浪费”
校区工程建筑的本质是满足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应从学校战略发展的眼光出发,本着以全寿命周期投资效果最优的原则,结合办学实际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和共享。在项目选址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同类型建筑的建设标准及实际使用需求,明确各项目的使用功能及建设标准,避免新校区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应响应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求,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等对项目决策的指导作用,制定合法、规范、可行、可靠的项目决策。这也是高校基建项目投资控制的首要环节。
3.2项目设计阶段宜“重经济实用轻效果设计”
校园建筑不同商业化建筑,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是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的传承。项目设计应结合本校特色,避免浮躁的商业风气。现阶段多数学校基本都能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逐步推行设计招标及限额设计等手段,对设计阶段的投资进行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投资方应尽可能地明确项目定位及标准,不断加强设计人员的工程投资控制意识,精心设计,并争取在满足使用功能和不超限定投资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功能设计适当超前。
3.3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宜“精控变更细审签证”
施工是设计图纸实质性的体现,相对精准的图纸可以有效避减因设计缺陷或参数不明导致的施工过程中变更甚至返工。在前期设计文件相对完善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改变以往“未批先建、边改边建”导致项目决算金额严重超预算的现象,严把变更和签证关。譬如某项目施工时使用的是丙烯酸乳液内墙涂料(单价约9元/kg),而签证时申报的却是纯丙烯酸乳液内墙涂料优等品(单价约20元/kg),签证数量20吨,仅此一项签证费用就高达20余万元。类似事后审核的情况给基建及审计部门项目结算带来诸多纠纷。基建管理人员应会同监理、审计人员共同加强项目事中控制,对过程中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量做到及时、仔细审核,变更金额心中有数。
3.4全过程投资控制宜“重事前监管、强专业技能”
3.4.1重事前监管“重事前监管”即重视全过程投资控制过程中事前控制阶段的监管。当前各高校针对工程项目的管控,主要精力基本集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及工程竣工后的结算审计上,而对于项目立项阶段、设计阶段的审计与监督,相对未予重视。譬如对项目是否可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超概算等问题,常常持可问可不问的立场。尤其是为规避责任,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较为突出。某实验楼锚杆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值为130kN,而设计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N。因为涉及结构安全,项目投资方持默认态度。对于是否存在冗余设计,很多学校或部门并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项目投资控制极其不利。如某项目地下室室外排水沟,设计方提出为满足结构设计对于地下室地板抗浮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临时提出在基坑周边增设排水暗沟,预计增加造价约220万元,而在被问及设计依据时,地勘报告提供的数据并没有足够的依据来解释这项变更。后经协商将变更量缩减60%,既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也给施工提供了很多便利。由此可见,在项目前期引进立项审核、审批监督机制,推行设计监理、设计审计,充分发挥设计总概算对项目投资目标控制的指导作用,对提升现阶段基本建设项目管控水平,有效控制项目投资有着重要作用。3.4.2强专业技能“强专业技能”即加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高校的基建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基建工作者,受学校编制、退休政策等种种政策限制,存在知识老化、专业配置短缺等现象,更有甚者很多基层管理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专业能力。近几年基建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等层出不穷,高校更是科技发展硬件环境的沃土。做为高校基建管理工作者,除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操守外,还应具备相关专业较好的理论水平及丰富的施工经验,了解一定的经济与法律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决策能力,通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达到提高高校基建管理水平的目的。当然,当下大力推行的“代建制”管理模式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在高校的推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基建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但如何推行和完善代建制在高校的管理和机构组建,对比分析可行模式,深化代建制的评价体系,是高校推进项目“代建制”过程中仍需研究总结和深思的课题。
4结语
高校基建工程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任何环节失控都可能造成其工程造价偏离预期。从高校基建项目基层管理者角度出发,应结合高校建设工程以满足科研教学为前提的独特性,充分考虑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监督体系与理念均滞后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的现实,不单要通过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科学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寿命周期投资控制,还要进一步深化、细化管理体制,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深入地做好项目工程的全过程投资造价管理工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硬件基础。
查询更多建筑企业中标业绩、诚信信息、资质条件,马上一键查询结果,下载建设通app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