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如题所述

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动力。
一、灾后重建,人民群众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61万。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灾情为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与大勇。正是这种大爱、大义、大勇,成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撑,使他们逐步走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增强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全力投入到抗灾自救中。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奋力拼搏,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由于此次震灾破坏特别严重,而且还面临余震频发等诸多险情,使得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异乎寻常的艰苦恶战,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更是一场对人民群众思想意志的再度考验。这就更加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继续激励灾区人民、鼓舞灾区人民、温暖灾区人民,坚定他们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不低头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
二、夺取胜利,四川人民需要展示“精神特质”
在抗震救灾的每一阶段,四川灾区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这为四川人民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增添了无穷力量。全川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奋力抗震救灾,英勇战天斗地,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四川人民更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知恩图报”的精神特质,尽最大努力早日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目标。
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正是靠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愈挫弥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在指挥抗震救灾斗争中十分强调要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灾区干部群众提出的殷切希望。灾后恢复重建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实现灾区恢复重建目标,最主要的力量是灾区人民自己,最根本的保证是依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根本动力。靠自强、自立、自救的精神鼓舞,全川人民一定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破碎的山河之上、在残垣断壁之中重新播下幸福的种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重新描绘美好的画卷。目前,四川广大干部群众不抱怨、不徘徊、不观望、不伸手,正自强不息、奋起自救、重建家园:遭受重创的东汽人召开“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誓师大会,吹响了恢复生产重振雄风的号角;绵阳科技城已有九成以上的企业恢复生产,拿出了“早一天恢复生产就是支持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灾区农民大战三伏,全力抢收抢种,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彭州市宝山村决心用震不垮的宝山精神,再建一个“西部第一村”……凭着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四川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
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崇尚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更是彰显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胡总书记振臂高呼:“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总理话语铿锵:“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这样的话语和精神,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共克时艰。当前,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特别艰巨和繁重,更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做到坚定、坚强、坚韧,在特大地震的废墟中挺直脊梁,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努力克服重建资金、人力物力、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困难,真正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转化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四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扶危济困、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战斗中,正是凭借这一宝贵传统,灾区人民才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不可能取得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也不可能实现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目标。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把各种社会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共同为灾区人民鼓劲加油、为恢复重建献策出力。要大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抓好灾后重建。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深怀爱民之心,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无灾帮助有灾,轻灾帮助重灾,党员干部帮助普通群众,社会各界帮助灾区重建”的浓厚氛围。苍天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见精神。四川人民只要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感恩图报。大爱大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格,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的深切关怀迅即传到四川人民心中,全国人民的无穷关爱纷纷汇聚四川灾区一线,帮助灾区群众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支援灾区的总动员令,18个兄弟省市对四川灾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对口大援建。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亿万民众的大恩大德,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在心。四川人民一定会把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转化为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实际行动和骄人业绩回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回报全社会。
三、服务大局,宣传战线需要致力于“精神建设”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全局观念,认真按照“抗震救灾工作每推进一步,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及时跟进一步”的要求,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宣传,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抗震救灾斗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当前,四川已进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全省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灾后重建,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也是精神家园的建设。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精神建设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丰富灾区人民精神世界、活跃灾区人民精神生活、增强灾区人民精神力量的艰巨任务。
塑造核心价值理念。抗震救灾斗争展现的巨大爱国热情、伟大民族精神、高尚道德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集中、完整、深度的展现。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要顺利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四川宣传思想战线一定要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工作之中,融入到社科理论的研究之中,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之中,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共同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不懈奋斗。
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给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带来重创。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把恢复重建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灾区文化重建的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建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初步满足受灾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要。加紧抢修恢复和规划新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重点文化设施,及早完善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抓紧规划重建灾区文化产业体系,千方百计抢救和保护受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迹,科学调整灾区文化产业布局,重新整理挖掘灾区文化资源,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精心打造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特色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努力把一个更具稀缺性、更有现代感、更有吸引力的灾区文化产业景观展示给世界。
掀起舆论宣传高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紧急动员、精心组织各级新闻媒体,迅速打响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攻坚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新阶段,四川宣传思想战线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最大限度地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再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舆论宣传高潮。要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这一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宣传、特色宣传和精品宣传,深情讴歌共产党深厚的爱民情怀,立体展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纵深报道英雄模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景记录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代壮举,充分反映八方支援友爱互助的精神风貌。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昂扬斗志,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