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如题所述

●教授 夏兴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决定》有关内容的理解,本刊与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合作,在“学习信箱”专栏推出一组问答,请专家学者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今世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从发展的内容上看,要注重“全面”,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需要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全面发展;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要注重“协调”,既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要注重“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认真分析和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