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三章为《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转变》,由张忠培撰写,阐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这两千年间氏族社会的繁荣发展与社会开始分化的状况。这时期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都先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区域特点的文化谱系,各区系之间文化特征鲜明而又互有影响,在整体上,考古学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这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但是这阶段的考古学资料因内容异常丰富而显得十分庞杂,各文化区系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又落差较大。所以对这部分的撰写,是较难把握的。作者大辂椎轮,在阐明各区系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这时期各区系的经济类型、生产技术与劳动分工等问题,并探讨了社会组织的演变和信仰、宗教的变化与巫师权贵的出现等,使读者很容易掌握中国在距今7000~5000年间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向文明形成期的社会转变的。

第四章为《文明的形成——龙山时代与龙山交互作用圈》,由邵望平撰写。本章的名称表明至少是本书的主编及本章作者的观点: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作者首先从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等方面对约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的分析,然后逐一检讨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历程较为清晰的黄河中游、海岱地区、江汉地区及环太湖地区四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以及在农业经济、手工业,尤其是冶铜业、玉器制作和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并重点对山西襄汾陶寺大型遗址、山东临朐朱封木椁墓葬、湖北天门石家河与浙江余杭莫角山遗址群等一批重要遗址及城址进行了个案剖析,得出龙山时代早期文明的八项特点。由此论证龙山时代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期,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龙山文化圈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基础,多源性与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统性是中国早期文化的一大特点。作者对重要考古材料的把握与论述,纤细无遗,是迄今为止依据考古材料论述龙山时代社会的文明化程度及其特征方面最为详尽的文章。

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中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内容,即王的兴起和城邦的形成,由张光直撰写。其研究的历史时间段主要是龙山时代晚期与三代青铜时代之交,其研究的方式则将这时期的一些现象与商代社会的一些特征联系了起来。分析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局面为万国林立,国邑之间斗争的结果是成者王,并重点探讨了王国政治权力的来源,如宗法制度、劳动力的增加与财富的增加、巫术的主要内涵与作用,以及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文字的使用、祭祀的发展、青铜器制作等巫术法器的美术特点等,据此说明中国阶级社会文明起源的程序、动力与特殊的形式等。作者认为这个过程自龙山时代启端,至三代初期完成。由于张光直学跨中西,这第六章实际上是融汇了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和世界上其他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结晶,因此在这一章中提出的具有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些社会特征及探索思路,是值得重视的。如万国林立时期国与国之间不断的斗争,造成财富与权力的集中,是中国古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探索国王对财富与权力如何集中的具体手段,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直接途径,而重点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获取和增长,“巫”这类人物和他们的作业与所代表的宇宙观,曾发挥很大的作用;政治权力不断增加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国王对巫术的独占;青铜器等美术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是由龙山时代与三代的统治阶级对巫术法器的独占而来的。

第五章的内容是该书阐述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这一过程的中心章节,也是近20多年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被特别关注而又不易解答的部分。该书专辟一章,以作者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及其动力与机制。这是该书长于其他各种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又一个闪亮点。

第六章为《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和三代社会》,主要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三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以及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商文明、西周文明的内涵与特点等。其中,《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一节由严文明撰写,其余部分由卢连成撰写。由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中国国家社会传统与特点的关键时期,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几乎都与这时期有关。更由于考古学研究对于阐明这时期历史的独特的作用,以及获取的丰硕成果,需要在本章中阐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因而使第六章是该书各章节中篇幅最重的。在第六章中,作者充分应用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一些说明夏商周三代文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以及古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予明确的阐述。如对夏王朝历史和商文化起源与先周文化的探索,对二里头文化及商周都城的具体的文化内涵的阐述,商周墓葬特点与青铜器文化说明的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出土的甲骨文与金文资料表明的商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等。第六章是准确应用考古学研究成果系统阐述夏商周三代文明社会的最新成果。

第七章为《东周社会之剧变》,由卢连成撰写,重点阐述了列国都城的兴起和列国王侯墓葬制度的“僭越”,以及铁器的出现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等。这三项内容是说明东周社会剧变这一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过程中发生转变的最重要的现象,也是东周考古学研究长期重点探索的三大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所以,虽然第七章主要依据的并不是被引用得很多的有关文献,而是考古学研究成果,但是正是考古学研究成果才既充分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这时期的社会发展剧变这一历史特点。这应是本书在揭示中国文明社会在初期发展中出现转折这一特点的得意之笔。

第八章阐述了秦汉帝国的形成和统一,由徐苹芳撰写。作者以考古学的实证,阐述了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统一了中国,以及汉武帝完成秦统一大业。提纲挈领,阐明了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结果与最重要的成就,即完成了统一大业。其中论证的秦自甘肃东部向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过程、秦陵园制度在芷阳秦东陵的变化以及对中国历代陵墓制度的影响,都是其独到的见解。以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成果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业绩,既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又要言不烦。而首次提出的汉武帝完成秦统一大业,在此之后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融合,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社会政治结构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即从血缘政体向地缘政体的变革等认识,是作者在通盘把握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以及后续发展的全过程的宏观研究视野下,高屋建瓴,得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总体特点的恢宏结论。由此也可以使读者理解到: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过程中政体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是该书探索研究的一条主线。

第九章为《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分两部分,其中《中国文明的形成》一节由徐苹芳撰写,《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由张光直撰写。第九章是《中国文明的形成》这部鸿篇巨著的结语部分,自然也是进行该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说明问题的点睛之笔。因此,两位主编对中国文明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系统认识在这一章中做了集中阐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简单说是由人类的基因影响,才使得有文明人类.
假设:人类不会有饥锇,那么也就不会寻找物品交换食物,同时物种会变多(不会有强者弱食),
人类会饥锇,为了生存本能,只能打工,赚钱,农村为了考上大学为了的是以后有口饭吃,才不会饿死.
这样一来才会有很多,贼/盗窃/为了钱而杀人,放火.
所以说,钱才是造化文明前进.
饥锇人类才会被动去做事(努力工作/创造物质....)
总之就是为了自身而生存,人类群体自然也就形成文明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3
在时间长河的沉淀中形成的,文明不是突然出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