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当的关系

如题所述

此後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少林僧兵队伍是少林外家拳的来源,也是不断吸收中华各种武术派系形成自身武术门派的根基。
武术不是发源自少林但是少林的寺庙僧众给予了武术充分发展的土壤。少林功夫自身出于护寺等原因强调外家功夫,其发展基本限于刚猛技击之术,吸纳中华武术之长进行改进融合。直到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将融合禅道两家心法的《易筋经》传入少林,因为其突出的作用才被视为镇寺之宝。当然禅宗哲学与道家本身的融合或者共同点是少林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武当一派在明朝洪武年间的1314~1320左右已经建立,并由张三丰将道家修炼与强身健体护卫道观的武术合二为一,形成道家武术派别。其武术特点的形成早于少林获得道家易筋经而得到改良300多年。可见武当来自少林之说是假,少林武术来自道家甚至可能借鉴了武当是真。因为少林本来就是汇聚中国各方武术而发展起来的。
禅宗心法使得本已陷入炼丹迷途的道家重新大放异彩,但是禅宗本身并没有发展出武术修炼之法。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尤其是道家非常重视自身的修炼,早期虽然走上炼丹迷途,但是后期结合强身健体的实践经验并与保护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产生了真正的中国武术修炼方法。区别于世界各国通行的技击之术,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 “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崇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崇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中国道教南宗为张伯端(984—1082)创于台州,他博学多才:“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宋张伯端《悟真篇·序》)其气功代表作为《悟真篇》,与“丹经王”《周易参同契》齐名。《悟真篇》以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以人身为鼎 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祛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张伯端创立的“先 命后性,性命双修”中国道教南宗修持功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明出现的道教净明派、(张)三丰派,宋明理学家朱熹、王阳明等亦深受影响,至今其《悟真篇》仍被誉为“中国气功四大经典”之一。
中华武术由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所组成。功法为套路和格斗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与格斗则显示功法的水平高低。三者既相对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武术技法强调“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互导”。显然,这 “三大原则”是深受天台宗的“止观双运、定慧双修”、道教南宗的“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佛道气功修持理论的影响,而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则集中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 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奠定了中华武术功法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