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的经济

如题所述

佛坪山多田少,农业基本条件差。建国前,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生产工具简陋,刀耕火种,水利设施极少,作物品种单一,加之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因而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极低,亩产仅五六十公斤,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生产及其它农副业难以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苦。
建国后,经过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随着教育、科技、交通事业的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业基本条件不断改善,使佛坪县粮食、油料、畜牧业、多种经营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51~1957年,佛坪县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6%,粮食总产平均每年增长4.4%。
1958年以后,虽然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的挫折,但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工作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大力开展农田建设,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制止乱开荒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大农业投资,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粮油生产稳步增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1989年,佛坪县农业总产值1084万元,比1949年增长5.3倍,粮食总产1155.6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09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4公斤。多种经营收入77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89。人均纯收入236元,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52万元,同比增长5.8%。其中猪、药、菜三大产业产值103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81.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2.6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28.6公顷,小麦播种面积67.6公顷,玉米播种面积853.5公顷,大豆播种面积257.5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13.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65.8公顷。 民国时期,龙草坪、上沙窝、三郎沟建有纸厂,生产火纸、黑皮纸。袁家庄、西岔河、陈家坝等集镇,开设有私营染坊、轧花、弹花、缝纫、铁业、铸蜡、织袜等业,规模小,收入微。
50年代初,人民政府对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保护和扶持发展政策,使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开始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建立集体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组)。
1958年,开始发展县办工业,在“大跃进”中,搞“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因技术、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炼出的铁质量不高,只有少量铁可用于铸铧,造成森林大量破坏和劳力浪费。1961年,按照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停办铁厂等企业。1962~1965年,工业生产虽有回升,但不稳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瘫痪,产值下降。
1970年后,县办工业和农村社队工业有所发展,但效益较差,尤其各社队建立的木材加工厂(综合厂),对林木资源破坏较严重,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差,大部分倒闭。1982年后乡镇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增加。1989年,佛坪县工业产值比1953年增长223倍,由手工操作发展为部分机械生产,工业门类、产品种类增加,效益提高。
2012年,佛坪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288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7026.5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5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160万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9.1%,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