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放假吗 放几天假期

如题所述

有放假。西汉时期一年又73天假期,元朝的假期只有13天,明朝的假期一年有50天。

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古代西汉时期就确立了休假制度,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所谓“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即官员每五日当中可以放假一日。这个休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星期六、星期天。

除了常规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于官员的丧假和探亲假,要根据远近定天数,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诞辰放假3天,这样算起来一年总共能休假73天。

到唐朝永徽三年,国事繁忙,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也称为旬休,那时官员每十日休假1天,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天,又称作“浣”,从此假期又有了“浣”的称谓。

据《问奇类林》记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在唐朝除了这样的常规假,每年还有3个“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分别休3天假,元宵节、中元节、孟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三伏天几乎每逢节气都要休假一天。

扩展资料: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出现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了。

第一种是旬假。这是一种常假,规定每10天休息1天。有点近乎于我们现在的双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1天,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里看一眼;而对于老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根本不够回家的行程时间,所以国子监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1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第二种是“田假”。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所以称作“田假”。田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假期为一个月左右。

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不过,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所以古代学生的暑假“待遇”还是较好的。

第三种是“授衣假”。《诗经》中有“九月授衣”的记载;《新唐书》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确记载。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已近秋天,气温渐凉,学生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

“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不包含路上花费的时间)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开除学籍!这招挺管用,按史书记载,国子监的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扒一扒古代如何放假?宋代每年可休120多天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学生也休假:每10日休1天 还有“寒暑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任何时候都是有适当的假期的

秦汉时期。

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到了汉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根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员每五日当众可以休假一天,所谓“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看来汉朝的官员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嘿嘿)后来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可见官员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团聚。放假时间:一年总计休息73天。

除了类似周末这样的休假外,汉代政府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汉代规定:冬至、夏至为例假。古时候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祀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为了消除疫病、荒年、饥饿和死亡。汉代对于冬至甚为重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汉代这两个节日必须放假,但是放几天,没有明确地记载。放假时间:不确定。

汉代时候另外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放假时间:可以因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流值班,从唐代开始,不值班的官员从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了。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官员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宽松。放假时间:每旬一日,合计36日,约占全部假期的32%

唐宋时期,除了常规假日外,政府还规定官员在一些传统节日、新型庆祝性节日、宗教性节日享受休假的权利。这些节日按照节日性质可放假1、3、5、7天。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节和冬至等节日,每次可放假七天,已经相当于今天的黄金周了。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共有54个各类节假日,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以自由活动,其余36个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放假时间:由《假宁令》可知,节假日构成了唐代假日所占比例的最大部分,约占68%。具体为:春节,冬至各七天;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共四天;中秋、夏至、腊八各三天;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正月最后一日、春社、秋社、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三伏、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天;学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

在唐代,婚假、丧假、探亲假已经非常完备,很具有人情味。具体为: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每三年有30天,父母在500里以外,每五年有15天。婚假,儿子行冠礼时,有3天假,亲戚有1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其他亲戚结婚则减少到5、3、1天。丧假,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三年,武官为100天;亲身授业老师去世,给假3天。特殊假日,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皇帝胜过老子和佛祖,唐代重要人物放假,主要是有三个人,老子诞辰,佛祖诞辰都要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三天。但是到了宋代,老子和佛祖的诞辰日节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换,所以说这个假日也是最不确定的一个假日了

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变换。在元朝的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休息,什么旬假、大休都没有了,全年节假日减少到了16天。明清时期,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丧假期,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了,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们特批才能获得。这段时期全年只有三个节日假期,即春节、冬至和皇帝的诞辰,这种改变显示了个人对于父母和皇帝的义务的强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休假制度的时候被朱元璋给驳回了。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实际实施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后期开始有所变化。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现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参考《中国古代休假制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17
有的,清明节也肯定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