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如题所述

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新一届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召开了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13亿中华儿女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改革”。中国的问题绕不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笔者认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农村、发展城市、城乡统筹。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立足农村是发展之本。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国情。就国民构成而言,农民占整个国民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发展是国民发展的主体;就产业分布而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同时又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就地缘分布而言,农村占整个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是新一轮区域开发的主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存在高速城镇化带来“乡村病”现象,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城镇化耕地流失造成数千万失地农民,“离村进城”数亿农民工,上学靠贷款、毕业即待业的数百万农家学子组成新的“新三农”群体,大多处于“城乡双漂”,成为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焦点;农民社会主体老弱化,农村青壮劳力过速非农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问题突出,一些乡村
文化
衰退、产业衰落,“三留人口”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尤其我国农村承载着稳农增粮的特殊使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农村是发展之根本。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发展城市是发展之要。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村人口必定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发展城市,尤其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要。据日前,中国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2000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其中中小城镇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5.1%。《绿皮书》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度中小城市的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为仅为43.2%,这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中小城市在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和谐等各项指标远逊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乡收入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远。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桥头堡,作为我国农民市民化发展的必选之所,与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相比,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理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以城市发展尤其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为载体,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合理科学构建城市格局,全面深化提升城镇化质量,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是必由之路。漠视统筹城乡发展,片面追求高速城镇化,部分地区历来以GDP、以城镇化率等数字论英雄,造成部分地区“一任政绩几任债”、“一代开发几代遭殃”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农村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农民始终滞留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之路。就当下而言,需要周密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城乡统筹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统筹是从历史视野来看“乡村病”因快速城镇化而引发,也必将由新型城镇化来根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协同推进,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解决农村分割分治的问题,加快农村产权、户籍、社保制度和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主体,激发乡村的创新与创业活力。积极探索就地城镇化、就近园区化和发园区城镇化等多元发展模式,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让农民充分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

  构建新型工农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促进农民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统筹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参考:http://iask.sina.com.cn/b/w1Sg1OS6OM.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