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与谜踪拳的区别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迷踪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踪艺。原名燕青拳。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俊义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 卢俊义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岁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沧县教拳。 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说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据“燕青十八翻”创立,又有说是因为该套拳法源于河北的燕州和山东的青州一带,故名燕青拳。因来源不明,故又被称为“迷宗拳”,又因为拳法奇特,又名“迷踪拳”,后被霍元甲所发扬光大。 但这些说法都无法确定其可靠来源。还有人说,迷宗拳本为霍元甲所创的迷踪拳或迷踪艺,直到1981年拍摄电视剧霍元甲的时候,才被编导根据电视情节而改名为“迷宗拳”。 迷踪拳的身法轻灵,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家迷踪拳是各家武术套路的综合,由于霍元甲对各家武术种类的了解才能融会灌通这套重实战的拳法。 迷踪拳其中一个套路迷踪长拳,动作缓慢轻松,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误以为是太极拳。 迷踪拳是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的。迷踪拳的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其中之一。迷踪拳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根据老拳谱的要求,对身体从头到脚一些主要部位进行练习,从而能够提高这些部位的实战击打能力。这十三个主要部位练习的主要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它的实战技含义,对习练迷踪拳的爱好者有很大帮助。 【特点】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很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 【流派】 陈善派 霍家派 张耀庭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迷踪拳和永春注重在于力道和招式 以及速度 而永春之处与迷踪不同的是永春的力道要比密宗要大 而且招式比密宗 灵巧 密宗主要是用于擒拿对手 永春是击倒对手 并擒拿对手
第2个回答  2014-04-27
我不喜欢上面的回答,全是在网上抄的!那么回答的有什么意思啊? 咏春拳据说是清初严咏春创造的,由于动作较轻缓, 而且无需教大的力量,所以 适合女子。 迷踪拳是霍元甲所创,也是不讲究力量大小的拳法,但是招数密集.所以普通人很难练习.
第3个回答  2014-04-27
这两者区别可大了,这两者完全没有关系的!迷踪拳是霍元甲所创,至于它到底如何,现在没多少人知道,毕竟好像没有传下去。咏春拳是南拳的一种,凶猛,讲求速度与力量,还有简洁实用,其实南拳都讲求这些,因为南方人个子矮,搏击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和速度才能取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4-27
简单说吧,咏春拳据说是清初严咏春(另一说是五枚师太)所创,适合女子。 迷踪拳是霍元甲所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