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石、笔石、还有菊石是哪个时代的?

古生物

箭石与现代的乌贼类比较相似,但内壳远比乌贼的内壳发育。其内壳主要由鞘、闭锥和前甲3 部分构成。鞘最容易保存为化石;箭石个体大小变化很大,一般鞘长4~12厘米,身体总长一般为24~90厘米,最长可达4米多 ,箭石主要生活在大陆架海区,推测以自由游泳或漂浮为主,捕食小鱼和甲壳类。分布十分广泛。箭石除用于确定地层时代外,还可测定当时水温,对确定古气候及大陆漂移提供资料。   古无脊椎动物。头足纲,箭石类的统称。壳由鞘、闭锥、前甲三部分组成。闭锥是由凹面的隔壁构成的圆锥体。前甲是闭锥背部长而宽的突起物,很薄,难于保存。鞘呈圆柱状或圆锥状,通常是唯一能成为化石的部分。开始出现于早石炭世,在侏罗纪及白垩纪的地层中最多。(右为箭石鞘和闭椎部分)。  箭石生活在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今天的欧洲是它主要的分布地区。箭石的身体较长,眼睛较大,整体外形类似现在的枪乌贼。它长有大约10只触手,这些触手从头部末端伸出,并且全部带有吸盆和钩。箭石可以利用这些触手抓取海洋中的小型生物作为其食物。它身体前端的两侧长有翼状的鳍,这些鳍能帮助它控制前进的方向并慢慢地游动。但当遇到危险时,箭石就不能依靠鳍逃命,而只能靠向外喷射水柱推动自己快速前进以摆脱危险。箭石目下包括了圆柱箭石、前箭石、箭乌贼等不同的科。其中圆柱箭石是箭石家族中体形最大的一科,其长度能达到25厘米。它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的近海深处,分布在现在的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其锥体由后往前逐渐削尖。前箭石数量很多,生活在白垩纪中期温暖的近海,以捕捉小猎物为食,在世界各地都能发现它的化石。这种小箭石的护甲细长呈纺锤状,并以半透明琥珀色石灰保存下来。 笔石是笔石动物的化石,由于其保存状态是压扁成了碳质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上书写的痕迹,因此才被科学家叫做“笔石”。   笔石动物是一类绝灭了的海生群体动物。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称为笔石体(rhabdosome)。笔石体一般大小为场几厘米或几十厘米,较大的可达70cm或更长。笔石体的成分以往视为几丁质。1966年富卡尔特(M.F.Foucart)和热尼奥(C.Jeuniaux)的分析结果表明,笔石骨骼中不含几丁质,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来源于硬蛋白,透射电镜下所显示的骨骼超微结构有蛋白骨胶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质成分为骨胶原。因此,笔石体的成分似乎是一个非几丁质的有机物。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菊石通常分为9目约80个超科,约280个科和约 2000 个属,以及许多种和亚种等。‘分布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推测具有旋卷壳体的菊石是由直壳的杆石类,逐渐弯曲而演变为环形壳的无棱菊石类。但是,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最古老的具环形壳的无棱菊石类和弓形的杆石类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此,也有人设想杆石类和无棱菊石类几乎同时由具卵形胎壳和腹方体管的直角石类演化的。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通过对含菊石地层的古地磁、古温度的测定、岩性和岩相分析和对菊石古生态的研究,推测菊石栖居在热带至温带的有一定深度的海域,内中又因壳壁厚薄、壳形和壳表装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例如:壳壁较厚和具粗强壳饰的类型是较不活动的类型;壳壁较薄、表面平滑和具尖饼状壳形者是较活动的栖居于较深水体的类型。   菊石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和易于辨认,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依据菊石在地层中的垂向演变而划分成颇为精细的菊石带。例如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每一个纪均可划分出30个以上的菊石带,平均每个菊石带的延续时限在100~200万年之间,在西欧古生代早石炭世晚期赛尔布霍夫期地层划分出30个菊石带,平均每个菊石带延续时限不超过50万年。应用同位素和其他方法测定地层的绝对年龄,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精度。   在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含有各种菊石,特别是广西的早泥盆世菊石群,华南二叠纪菊石,广西、青海和西藏三叠纪菊石和西藏侏罗纪及白垩纪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