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学好知识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一蹴而就。教学提高学生素养特别重要,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所获,而是长期培养有效引导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情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除了注意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我国的传统节日、名人和标志的建筑,然后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猜一猜世界各国的节日、代表人物和标志建筑,并帮助学生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材料。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学生猜想、教师点拨、合作演示并归纳的方法,激活了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并对已有经验进行强化或产生观念的交锋和碰撞,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情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激发学生思维情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认识探究未知,获得探究、发现、成功的乐趣。比如:学习《灿烂的文明之花》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身边有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事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帮助学生去探索我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使学生懂得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意义,并积极地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献言献策,愿意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这种教学过程与生活相结合,情景交融,符合学生的思维情趣。学生从课堂中获得已知到生活中去解决未知,学生的思维情趣就有了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满足,追求的倾向,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思维、善于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大胆求异,善于捕捉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把学习活动中的探索、发现、研究、创新等积极要素突显出来,并善于捕捉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例如: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公共汽车上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座位而这个时候你身边站着一位老人,有礼貌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让人惊诧的是答案竟然各不相同,有的说让给他;有的说还有其他位置给他的话我就不让了;有的说如果我的脚痛而他还可以站着我就不能让给他了,这是课堂中出现的新观点、新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引导和鼓励,启发学生思维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起来,切实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作用。同时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善于运用启发法和探究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新鲜事物。
学习理论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观察、发现、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时事,善于运用启发法和探究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探索、发现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例如: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资源状况。通过探究,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并确定主题,如:我国的水状况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报告,并通过媒体展示结果与全体同学共同分享。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我国各种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到全国的变化,解决身边的问题到建议解决全国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拓展之中。这样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新问题,并及时解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互联网等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资源丰富的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能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帮助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学习和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社会信息,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例如: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考虑到有些学生生活经历较少,社会信息缺口大,甚至有些学生很少购买东西,让他们谈谈身边有关于消费方面的事例比较难。因此,为了照顾到这部分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有关消费的信息展示给他们,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相关问题。这样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拓展,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拥有一片广阔而自由的思维天地,促使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0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内容摘要]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究式”教学是比较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心得:1、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2、巧设情境与问题,激发探究兴趣;3、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热潮。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的特定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思维的随心所欲;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学生的放任自流;互动生成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探求结果的鱼目混珠。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当好“导演”。
此外,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不是生成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意志、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理解、尊重、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过程。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以关爱之心,平等、民主之风,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分享互动交流的快乐和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
总之,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究真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结合,应是教师追求和努力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
二、巧设情境与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类探究活动结合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寓问题于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探究。
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启动探究之旅。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重大时事热点的引入,富于情绪感染的情景渲染,美妙智慧之花的绽放,独辟溪径的问题展示,入木三分的现象剖析,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方式,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具有探究性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法则。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