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多少岁去世的?

如题所述

李白是61岁去世的(701年-762年)。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李白是62岁去世的。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08

【李白】出生时间:701年(长安元年)——去世时间762年(宝应元年),享年61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多首。

第3个回答  2009-06-06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李白到当涂(今属安徽)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之死的考证

?李白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病死,二溺死。前一种唐代已有,“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皮日休《七爱诗》),学医出身的郭沫若说得更科学,“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李白与杜甫》)。后一种是民间传说,其中“捞月落水”、“骑鲸升天”之类被斥为荒谬。然而事有未可定论者。?遍查有唐一代有关记载(墓志、碑、传),李白之死大有文章。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他为《草堂集》作序时李白尚在,序里只说“疾亟”,是否死于病,李阳冰没有“再版后记”。李白死后,那位长于碑版文字的李华偏惜墨如金,在李白墓志里寥寥十三字巧妙地回避了死因:“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五十五年后,与李氏有“通家之旧”的范传正在李白新墓碑中写到死因时也只有八个字:“盘桓利居,竟卒于此。”看来李白有病不假,断定死于病并无第一手材料。?我赞同溺死。大凡名人之死如果不是明若观火,总有疑云团团遮罩,日久成谜。假若李白因病“善终”,李阳冰大可补“跋”,李华也无须回避,范传正更应言之凿凿;若非“善终”,势必生出许多顾忌。溺死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横死”,非“善终”,依古礼属不祥,亲友不能吊唁,还有碍子孙前程,为了掩饰真相,往往当作“病故”。于是,既顾及忌讳又不甘造假的亲友提笔行文之际未免踌躇,不得已而闪烁其辞。?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字少而玄!历史的真相未必都能形诸文字,以现存的文字去探究真理,往往偏颇;曲径或可通幽,那就是依据历史的经验,旁求博考,去窥测正史野史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去追溯漶漫传说的活水源头。名人每多传说,或溢美,或扬恶,有誉有毁,大都寄托着人们的意愿,自不免带着过量的感情色彩,却也包藏着几分真实。李白溺死之说早在李白长流夜郎时候就传开了。杜甫《梦李白》、《天末怀李白》诸诗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句,吴山民说:“疑是时必有妄传太白死者,故子美云云。”(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32)我们可否这样设想:“妄传”于冥冥中对弥留之际的李白投下“暗示”,李白之死又使“妄传”空前规模且旷日持久地传播??
“捞月”、“骑鲸”事涉无稽,值得玩味的是人们宁肯舍弃医学科学的探求,而驱驰自己的想象,这实在大有深意。历代诗人的题咏对“腐胁疾”不屑一顾,断然认定捞月骑鲸,如“醉来江底抱明月,惊落天心万片秋”(宗臣),“当时醉弄波间月,今作寒光万里流”(吴璞),“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李东阳)等。直到今天,当涂人仍津津乐道捉月台,李白陵园的展览厅里也难为画家以南极蓝鲸为模特儿去重现“骑鲸升天”的具象。?至此,一种假说呼之即出。溺死无非两种可能:不是醉后失足便是自赴江流。自屈原至王国维,有几多诗翁文伯与江流结下不解之缘!李白人称“谪仙人”,是人间未有的天才,自然不容于人间,赴江流未始不是李白独特的“回归”!

李白据说真实的是死于喝酒,据郭沫若说,李白死的时候。整个身体内部都溃烂了。但是,人们却不愿意就让一位伟大的旷古无有的诗人就这么走了,所以就编了很多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白骑鲸捉月而死的传说,闻一多就写过这么样的一首诗。李白怎么死的现在对我们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李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死了,而且不光是李白的人,而且包括他的精神。李白是诗人,有很飘逸的性格,这点,我们已经不能从现在的所谓的诗人或者是文人身上看到多少,李白一生傲岸不屈,保持着崇高的人格,这点我也在现在的社会上看不到多少了。像他那样的天才就更没法见到了,也许,这才更能凸显李白的伟大吧
第4个回答  2014-04-25
61岁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2133.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