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呢?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日本与中国相邻,一直都是隔海相望,从古到现在都一直有大大小小的联系。在汉朝的时候,日本曾经派遣使者来中国访问,并且中国还将日本使者册封。到达唐朝的时候,中日关系到达了顶峰,日本还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而且还学习中国的管理以及文化,带回到日本。朱元璋称帝后, 想要灭掉日本永绝后患,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坚决反对?

朱元璋攻打日本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倭寇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骚扰,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犯边就有44起,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痛恨当时日本政府对倭寇的不作为,而情感上也很鄙视日本人。曾经在灭倭战场上缴获的扇子上题诗《倭扇行》,称日本国主无道,民众皆盗贼,就是这种态度的体现。

朱元璋即位时,日本历史上正好是南北朝时代,由日本京都北朝同吉野南朝对峙年代,其国内也是战乱纷纷,哪有余力去管侵犯明朝边界的倭寇。并且当时明朝、日本并无深仇大恨,而日本一些封建领主对明朝态度也算友好,倭寇之祸并不足以代表日本主流方向,对日出兵无从谈起。

那什么是什么惹起了朱元璋的怒火,欲出兵日本,踏平这个弹丸小国呢?

首先是心头不满。登基之日,朱元璋当然希望四夷臣服,万国来朝,歌舞升平,彰显朝廷气度,帝王之威,可是没想到高丽、安南、占城遣使称臣献礼朝架,唯独日本砍了明朝使者的头,送了个杀气腾腾的人头礼。蚂蚁撼大象,气得朱元璋跳脚,要出兵灭了日本,被刘伯温拦下了。虽然未能出兵,朱元璋还是埋下了对日本的不满之心。

由于日本内乱,避险的倭寇就跑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这让白手起家的朱元璋顿时怒火冲天,对当时日本国主一顿臭骂。洪武二年派杨载出使日本,拿着诏书去问罪,并且很明确告诉日本:一称臣,二诛倭寇办不到,我就兵踏日本,绑了你们国主。哪知道这封国书落到了刺头青南朝怀良亲王手上,这怀良亲王本就是个猛将,又对元朝来袭一直痛恨,看到国书后一不做二休,当场杀五人,留下杨载两人三月后放回报信。朱元璋暴跳如雷,又要兵伐日本,又被刘伯温劝下了。

刘伯温经过分析,这头狼乱了明朝很多年,又祸乱了后世三年,会不会支持朱元璋,灭了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外邦呢?那么历史会怎样走向?刘伯温阻止朱元璋灭日有以下原因。

第一、时局形势。朱元璋虽然坐上皇帝宝座,国内战乱并未止息,遁逃北边游牧族的北元(蒙古)仍是心头大患。政治不稳,经济百废待兴,穷兵黩武只会让时局复杂化,又趋动乱,现在重要的是以时间换空间,休养生息,养兵屯马,恢复经济,稳定局势。日本山高水远,不足以构成威胁,北逃的蒙古残余才是大患。

第二、前车之鉴。元朝两征日本均以惨败收场,究其原因,是水战不行。元朝大军陆战无往不利,为何到了日本就不行?因为水土不服,陆战军士大多晕船、呕吐,到了战场浑身无力,何谈杀敌,而且水战更是弱项,由此造成了元军对日军的畏缩,加上内部失和,保守派和进攻派的矛盾,最终失败。刘伯温考虑到明朝水军这时也跟弱鸡一样,突然出征,结局可想而知。

第三、得不偿失。日本是远洋之国,当时明朝水军一般,运输、补给都是问题,面对台风、恶劣天气,都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况且水上作战也并不是明朝兵力的优势。即使占领日本,治理也是个问题,反复争夺只会造成经济上更大的负担;占领后灭国也不符合大国的风范,如果以日人而治,说不定养出另一只择主而食的恶虎。

刘伯温基于以上考虑,不得不以时局为重,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的想法。朱元璋其实也明白其中道理,也在告诫子孙不要轻易对日出兵,穷兵黩武只会坏了明朝的大好形势,江山不保。

第2个回答  2020-10-08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除了对内平定天下,对外就是要向各国派遣使者,告诉周围的邻居,这片土地现在姓朱了,毕竟自古以来,还有很多跟着中国混的小属国。所以,对当时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这也是必要的外交礼节。

朱元璋为什么要灭掉日本呢?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灭掉日本,这还要从向日本派遣使者说起。在建立明朝初期,也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当时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要日本向明朝称臣,其二是要求日本方面解决边境倭患问题。因为在元朝末期,中原大乱,倭寇就趁机不断骚扰沿海地带,当时朱元璋还未一统天下,所以也就没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些事情。到了明政府建立,天下太平,便腾出手来准备解决这个问题。

在送达日本的国书中,朱元璋十分的强硬。说道:如臣则应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如确为盗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而鎛其王。意思就是说,要听话的话,就老老实实来我天朝朝贡,不听话那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依旧骚扰边境,那就挥师兵下,踏平日本。

收到朱元璋这封国书的是当时天皇的弟弟,摄政王怀良亲王,这个亲王是一个极端好战分子,看到国书,不但不害怕,还把前来的大明使者给杀掉了,就留下两个活口,放了回去给明太祖朱元璋回信,信中说道:顺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惧哉?意思就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将奉陪到底。

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小小的弹丸岛国,竟敢如此对天朝无视?朱元璋勃然大怒,就打算出兵讨伐。但又按下心来,再想想这小小岛国,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于是在次年,又一次修书给日本,这次换了一种方法和口气,大意是边境倭寇作乱,想来也不是贵国国王的意思,而是小部分流寇所为,如果你们能制止流寇作乱,双方共享太平,岂不是一件美事?

这次,怀良亲王虽然没有为难使者,但也对朱元璋的信无动于衷,不过安排自己的使者前来大明朝贡,可能当时也是怕真是朱元璋打过来了,自己招架不住,做做样子而已。而在之后,日本却莫名的停止了朝贡,想来这帮倭寇之众,心里必定也是不服气。

这种不朝贡的情况一直维持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前去日本,并传达朱元璋的旨意道,说尔等小小属国,坐井观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无乃构嫌之源乎?意思就是说,如果再不好好收敛,就别怪不客气了。

这次可是把日本给惹毛了,要知道日本人中,好战分子有很多,于是,一封极为嚣张的信,就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信中回到: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这信中,把老朱给骂了一通,说老朱你只是中原的主人,我们这里你说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别指手画脚的。

这下,可把老朱给气坏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气那可是说一不二,狠起来连自己都怕的主儿,怎么会怕这个小小的日本呢?

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派兵攻打日本?正是刘伯温冒死进谏

正在朱元璋准备着手攻打日本的时候,军事刘伯温对朱元璋分析了很多形式,才使得朱元璋放弃了这个念头。

一、元朝数次攻打日本,均无功而返

至元十年(1274),元太祖忽必烈就派兵攻打日本,包括至元十八年(1281).又一次进攻日本,两次都是折戬而归,倒不是日本有多强大,只是水上风浪无数,元朝虽然骑兵是当时天下第一,但是在水上,就处处吃瘪,导致损失上千搜战船,死亡数十万军队方才罢手。

二、天下初定,再次兴兵打仗,劳民伤财

经过元末的战乱,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个时候再次举全国之力去攻打东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论战争输赢,都将是一件劳民伤财的行动,再者说,当时的日本正值战乱,也对明朝造成不了威胁,并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资源。所以,从多个方面来讲,没有打的必要。

三、海军一直是明朝的弱项

明朝初期的海军,一直是军队的短板,从朱元璋起事,一直没有很正规的海军,并且海军的战斗经验也较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战役应该就是与陈友谅决战潘阳湖那一次,所以对于明朝的军队来讲,海战是一个弱项,如果要是陆地上的战争,估计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国书,早早就灭了日本了。这也是后来朱棣当皇帝时,遣派郑和下西洋,船越造越大的原因。

之所以不出兵,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虑到多层方面,权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没什么好处。于是便没再攻打日本,但是通过几次事件,朱元璋对日本这个国家可算是深恶痛绝,并且将日本列为永不来往的国家。

《太祖宝训》中,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从而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为了逞一时之气,而做一些得不偿失的额行为。但是朱元璋却没想到,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他无视的岛国,却成为明朝末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这个结果,想来当年一定会踏平日本这个岛国吧。

第3个回答  2020-10-18
因为日本很远,如果当时的朝廷要去攻打它,会要消耗很大的军队和财力,不值得。
第4个回答  2020-10-16
朱元璋可不管诏书送给谁,反正是送到了日本人手里,但这时刘伯温极力劝阻朱元璋发兵,他的本意也不是替日本人考虑,而是替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才陈述利害劝阻发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