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都是什么言语?

如题所述

佛经都是文言文的,如果没有古汉语的基础,理解佛经确实是一个大障碍。
另外,佛法讲的都是出世间法,很多专业名词,没有基础是听不懂的。
所以,会学佛的人,一般这都是一边听经闻法,一边看佛经,这样进步的就很快。公元前6世纪,乔答摩•悉达多 (Gautama Siddhārtha)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他被拥戴者称为释迦牟尼,即是“释迦族的圣人”。其后经由北传与南传两条线路,传遍亚洲大部,绵延两千多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广告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释迦牟尼的说教当时并未记录成文,而只是在弟子中口传心受,其原语已不可考。佛入灭后的三四百年间,弟子们为了统一思想举行数次会诵结集,最初也还是口头约定经典内容,并汇集为经、律、论“三藏”。后来逐渐形成文字,书写于棕榈树叶和桦树皮之上。

根据流传和出土情况来看,佛经原典主要由三种语言写成:巴利语、犍陀罗语和梵语,前两者是俗语,后者是雅语。

古代印度邦国割据,方言各异,却同属于婆罗门教文化圈,梵语被称为雅语,是流行于婆罗门祭司阶层的标准语,也起到了掌握宗教话语权、垄断知识的作用,其他流行于各地的方言统称为俗语。这些印度古代语言同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与欧洲的许多语言,例如古代的希腊语、拉丁语以及现代的英语、法语、德语等等,都是同源而生。

据研究推测,公元前4000年前后生活在欧洲黑海和里海之间南俄草原一带先民所操的语言为原始印欧语,在其后的数千年中,这一语言向东、西两个方向迁徙发展,西支演化出欧洲的大部分语种,向东的一支则进入伊朗,并进一步向东进入印度,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发展成为梵语(吠陀梵语),籍由《吠陀》经典传诵保存下来。公元前5世纪前后从吠陀梵语发展出古典梵语,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梵语。这些语言被统称为上古印度语(OIA)。后来在各地发展出的俗语,统称中古印度语(MIA)。就语言本身来说,俗语与梵语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互之间都能沟通,小于汉语普通话和粤语的差别。名词解释:贝叶经---------

“贝叶”也称贝多罗叶,是梵语pattra(叶、文书)的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一般选取棕榈(多罗树Tāla)树叶,经炮制裁切成长条状,其上墨书或针刻,中间钻孔穿绳捆绑,两边做木制夹板。 “贝叶经”一词在中文语境中,除了指在棕榈叶上书写的佛教原典以外,也用来泛指长条形制的纸质原典写本。西藏的藏译佛典,也还在采用这种形制。

----------------------------------------------

一、巴利语三藏

巴利语是一种以古印度西部方言为基础的文献书面语,属于俗语。今天流传于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巴利语三藏是早期佛典编集的一个代表,其最古老部分的编订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在公元5世纪最终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写定。巴利语三藏是现存唯一的完整佛教原典,也是唯一存活至今的佛教原语传承。

印度语言均用记音文字来书写,在流传过程中其记音符号并不固定,往往同“语”异“文”,也就是用多种字母书体来记写同一种语言。这种现象于巴利语则尤甚。在佛教南传的过程中,巴利语曾以僧伽罗文、缅甸文、高棉文、泰文等多种字母所书写,却没有专属的书体。近代还有使用天城体和拉丁字母转写的刊行本,现在以后者最为通行。

拉丁字母转写:

天城体:

僧伽罗字母:

高棉文字母:

缅甸文字母:

泰文字母:

.

上述诸句,虽然书写字母差异很大,意义和发音却都完全相同。这句话常见于南传佛教的日常课诵,汉语译作:“敬礼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以孟文字母刻写的巴利语贝叶经)

(以上贝叶经图片由泰国法身寺法胜巴利三藏项目提供)

.

二、犍陀罗语经典

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印度西北和中亚一带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犍陀罗语(Gāndhārī)佛典,虽然多是残篇,其抄写年代却很早,有些甚至能追溯到公元1世纪。

犍陀罗语是古印度西北方言,也属于俗语,由西北印度的文化中心——犍陀罗(Gāndhāra, 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而得名。古印度的语言常常有多种不固定的文字书写体系,而犍陀罗语则有自己专属的书写字母,即佉卢虱底文,又称佉卢文,从右向左书写。从这些早期文献遗存之中,可以窥见佛教早期的文献和思想的面貌,将其与后世佛典相比对,则可以发现佛典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近年来德国的“犍陀罗出土早期佛教写本项目”与巴基斯坦合作发现了一批早期大乘经典,包括《八千颂般若经》和《阿閦佛国经》等残叶,成为轰动学术界的一个事件,对于研究大乘佛教文献和思想的起源与流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存最早的大乘佛经,公元1世纪抄写于桦树皮之上的《八千颂般若》犍陀罗语写本残片)

.

三、混合梵语和梵语经典

随着佛教在印度社会中地位的上升,一些部派以及大乘佛教开始采用梵语或混合梵语(掺有俗语语法成分的梵语)书写记录其经典,佛教论师也以典雅的梵语著书立说。我国汉译佛经的底本大部分是梵语佛典。

“梵语”一词意即“梵天的语言”,梵天即Brahman,而“梵”的东汉古音拟为b(r)jam,是梵天的音译。梵语中自称这种语言为Saṃskṛta(英语称为Sanskrit),意为善加整理规范的语言,与“俗语”(Prākṛta,意为天然的)相对,表明这种语言是知识阶层的“雅语”。

随着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佛教的梵语原典在印度也消失殆尽。近百年来,西方学者发掘和整理了大量梵语佛典写本,主要来源于尼泊尔、中亚,以及我国的新疆和西藏地区。汉地虽然也曾有大量梵本传入的记载,但遗憾的是,这些写本几乎全部失传,仅有极少的发现。

(挪威邵格延藏品中的《八千颂般若经》梵语写本,阿富汗出土,约公元3世纪)

.

(吉尔吉特出土《长阿含经》梵语桦树皮写本,约8世纪)

.

(西藏布达拉宫藏《维摩诘经》梵文贝叶写本)

和巴利语经典的情况类似,梵语佛经也有多种字体的书写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