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学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爱分享的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6

文|一凡

记得女儿三岁的时候,一天,我的朋友带着她的孩子来我家里玩,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刚开始在一起时玩得挺开心,我们两个妈妈在厨房一边准备饭菜,一边聊着天。

这时候客厅里突然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我们赶紧过去,原来是朋友四岁的儿子正在跟女儿抢她的毛绒玩具。我看到后,马上就劝女儿:“宝宝,哥哥是客人,把小熊给哥哥玩一会儿!”

女儿一听,马上大哭起来,手上却还是固执的抓住小熊不放。朋友小王赶紧把儿子拉到身边,训斥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是哥哥,怎么还抢妹妹的玩具呢?”然后拉开了她儿子的手,把小熊递给了我女儿。这下好了,朋友的儿子也开始大哭起来。

我们赶紧各种哄劝,最后两个孩子好不容易都不哭了。看到这样的情形,想到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我有点担心:万一孩子在幼儿园也这样霸道,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那怎么会融入集体?怎么能有小朋友愿意跟她一起玩呢?

为此,我专门阅读和学习了大量家庭教育中的 育儿 知识,懂得了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懂得与别人分享。下面我就主要分析和阐述一下,孩子看起来“自私”、“不懂分享”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孩子不懂分享的5个小妙招。

心理学家认为:

所以,我们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不喜欢分享是正常的,并不是大人眼中的“自私”行为。

1、2岁以前的孩子没有分享的概念。

2岁以前的孩子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眼中,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因为与他们有关。这个阶段,他会认为他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他自己的,妈妈是他一个人的,玩具也是只属于他自己,他不会允许别人来分享。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懂得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在大人眼里这个阶段的孩子看起来小气、自私,其实这只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2、3岁以后的孩子会慢慢懂得分享。

当孩子到了3、4岁左右,基本上都可以区分出自我和他人了,而且也会越来越懂得与人的相处之道,以及换位思考。这个时候,孩子才进入了懂得用分享处理人际关系的正常阶段。

但是即使到了3岁以后,还会有好多孩子仍然显得特别小气,不愿意与人分享,甚至会因为别人动了自己的东西而大哭大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一)因为孩子习惯了独占。

这就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了,红红从小跟奶奶长大,奶奶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不让红红受一点委屈。有一次,家来了好几个小朋友,红红的妈妈请所有人一起分享零食时,红红却抬起头来,很认真地对妈妈说:“不用了,他们不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中,从没接触过分享,而奶奶的宠溺更加深了孩子对东西的独占意识。孩子从来没有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所以根本不懂得交朋友的时候,需要与人分享。

有人说,自私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不需要学习;分享却是需要学习、需要模仿的。因为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大人的错误引导,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所以养成了孩子自私、独占的习惯。

(二)因为孩子不懂感同身受。

朋友讲,她儿子在幼儿园总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总把别的小朋友弄哭。为此,老师都找了她好几次了,她很苦恼。

我告诉她,其实3、4岁孩子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东西很正常,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去着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

3、4岁的孩子还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懂得感同身受,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只会通推、拉、扔等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三)因为孩子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比如,当小朋友来到家里要玩女儿的玩具的时候,我对孩子说:“让小哥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可以吗?就玩5分钟。”,可是女儿就是不同意。

因为她不能够理解5分钟是多久,她对时间概念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会以为小朋友要玩很久很久,所以她才坚决不同意。

另外,孩子有时候会更愿意与熟悉的小朋友分享,对陌生的小朋友,她就会心存警惕。这是孩子在挑选分享的对象,这也是孩子进入了社交敏感期的表现。所以并不是孩子反感分享。

(四)分享的前提是自愿和快乐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会强迫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玩,在孩子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分享”,而是大人的“抢夺”,是强权。

当孩子感到自己的物权受到威胁时,会本能的抵抗和捍卫。这不能算是小气和自私,而是自我防卫的一种本能。

我们家长要懂得,让孩子学会分享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对方更快乐。所以,不要为了分享而做出分享的行为,要允许和包容孩子的“自私”,帮助孩子慢慢的度过他的“自私期”,等待自己的孩子慢慢的爱上分享!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国际知名的 育儿 专家、美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卡帕卡写的《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他在书中介绍了很多实用的 育儿 方法,其中就包括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的方法。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父母怎样可以用5招教会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

①给孩子渗透分享的理念

5岁前的孩子还无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要让他明白: 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

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可以提前告诉他,让他先玩10分钟,再让别的孩子玩10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和别人分享玩具并不等于永远的失去了玩具。还可以多教孩子一些基本规则,比如,“玩具要大家轮流玩”,“你不玩的话,就让别的小朋友玩吧”。

父母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享用 美食 ,让孩子明白,即使再好吃的东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分享的权利。父母还可以买一些点心回家,让孩子分给家人吃。共同进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家庭归属感和美妙的感觉。

父母只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慢慢渗透分享的理念,相信孩子就会慢慢学会了与人分享。

②在家里建立分享的奖励制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建立一个奖励制度,让孩子每次分享后,都有相应的奖励,就会大大激励孩子分享的热情。

比如,当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时,你要先给予口头奖励,“宝贝,你真棒!”还可以微笑着亲吻和拥抱孩子。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和小朋友分享,家长可以奖励孩子一朵小红花,集够十朵就有物质奖励。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了,吃他最爱的食物了等等。

亲子教育家蒙 认为:

所以,我们家长要在孩子刚建立一种良好的行为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从而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③对孩子进行刻意分享训练

父母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和孩子在一起专门进行分享的训练:

1 、分享才艺

家长们可以每周让小朋友们聚一次,让孩子们各自分享自己的小才艺。让孩子们把自己学会的儿歌、舞蹈、故事等分享给大家。孩子会在自己的分享和展示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因分享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2、 分享协作性

家长还可以让小朋友们一起玩拼图,轮流往拼图上放图片,还可以让孩子一起给宠物洗澡、整理房间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小朋友们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 游戏 。这样孩子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慢慢掌握相处的原则,形成融洽的关系。多次训练后,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以后就会更加喜欢与人分享了。

在这些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多次训练后,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也就会更乐于分享了。

④后果体验法

父母可以邀请几个小朋友到家里玩互换零食的 游戏 。并提前讲好 游戏 规则:一人只有一份零食,不愿意分享零食的小朋友只能吃自己的那份,愿意分享的小朋友可以享用全部的零食。

当孩子看到大家有很多的选择,就会更愿意与人分享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他就会发现,其他孩子也不愿意跟他玩。当他被孤立时,就会体验到“不分享”带来的后果。这时候经过父母的一些引导和帮助,孩子很快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但是,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交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由感知到自愿,才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⑤与孩子玩互换角色 游戏

如果孩子总是不喜欢分享,我们就可以考虑与孩子玩互换角色的 游戏 了。比如,你陪孩子一起玩耍时,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中的玩具,你就要说“不”。当孩子感觉生气时,你就要借机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会玩得更开心”,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与别人分享的重要性了。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玩“主人和客人”的 游戏 。在 游戏 中,父母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主人要给客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苹果。如果孩子主动分享,父母就要对孩子说“谢谢”,“你真棒”。可以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更需要我们父母耐心的引导。当发现孩子做出了小小的分享举动时,父母一定要加以鼓励,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不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分享。

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我们要把分享这一美好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世代相传,让孩子们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书目:《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美] 乔治·M·卡帕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