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见的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都存在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总结了一下,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跟风式教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跟风特别严重。看到别家的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马上也给自己的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看到别家的孩子报英语班。我们也急忙就报一个。随后又报了很多。绘画班。围棋班。口才班。散打班。等等。还有很多不一列举了。弄得孩子特别的累。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学了我们就应该学。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其实这种跟风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特别的不利。很多兴趣班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违背了兴趣班的初衷。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要感兴趣。因此,现在我已经改变了这种做法。各种班基本都已经退掉了。孩子特别喜欢科学小实验这个班。现在只剩下一个科学小实验了。他特别喜欢这个。在这个班里他学到了很多。科学小知识。跟风式教育不但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跟着疲惫不堪。希望了这个班赶紧又赶下一个班。每个周六周日。孩子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在经济上也花了很。大一笔钱。现在的每一个兴趣班。每个月没有几百元,是下不来的。还要购买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轮滑板那你就要买轮滑鞋。绘画板你就要买各种。绘画工具和颜料等等。

二、期望值太高。

家长给孩子期望值太高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要名列前茅。在各种活动中。也要冲在前面。这种高期望值。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特别的累。作业要按时完成。还要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等等。总之让孩子生活得很不愉快。随着国家。教育方面的双减政策出台。作为家长也应该。真正给孩子做到减负。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数。其实作为家长也就是想。你学习好一些。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要好好学习的基础。然后到初中巩固。到高中更进一步。最终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殊不知。家长自己本身学习都不怎么好,也没有考上多么好的大学。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的孩子考那么好的大学呢?或者可以说你就没遗传给孩子那么高的智商。你让他怎么去考好大学。现在的我已经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期望。只要他健康快就可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9
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随随便便一个成年人即便没有正经工作也能养“活”一个孩子。
可是真正养孩子呢,有几个父母,是真的在养孩子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和孩子虽然只相差一代,但是在观念上可能相差数代。有些父母从旧时代过来,从小在“苦水”里长大。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只知道要打要骂,只知道要给孩子好东西。他们是错的,但是他们也是可怜的。
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1、不把孩子的问题当问题
2、太把孩子的问题当问题
3、分不清1、2两种问题
说真的,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太多了,题主说普遍存在的,那我就从我执教生涯接触过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说我看到最多的问题吧。


第一个是该“偷懒”的时候认真,该认真的时候“偷懒”。
我来详细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前半句“该偷懒的时候认真”,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对大孩子我就不说了,你们可以自己对号入座。像去哪玩,玩什么,交什么盆友,找什么样的对象,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父母几乎都想插一脚。
对待小孩子更甚,孩子都4、5岁了,还帮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决定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暖。甚至孩子的爱好,都是大人一手包办的。走在外面,你会看到有些家长怀里抱着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因为父母嫌他们走的慢,还是抱着方便。最后,他们辛辛苦苦养育出的孩子,到幼儿园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差,脾气暴躁,对他人的反馈信号没有任何反应。
这些该偷懒的时候,你本可以放心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做,一开始因为不熟练,总要穿的慢一些,吃的脏兮兮,但是这是必经的过程。耐心一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到头来大人孩子都受益。
看该认真的时候,家长是如何偷懒的。孩子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惯,比如大晚上不睡觉,错过了睡眠的最重要时段,早上孩子又不愿意起来,上幼儿园迟到,你跟他说要认真改正,否则对身高有影响,他说“我也知道,可是习惯哪那么好改的。”
再比如,你跟他说,要多陪孩子看绘本,请他参加亲子活动,他永远说忙啊,没时间啊。玩手机,打游戏时间可多了呢?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最后背负责任的都是父母和孩子自己。所以,该认真的时候偷不得懒,该偷懒的时候一定要放手放权。


第二个是小时惯,大了管
有的家长,心里总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大了再教育,哪知等孩子大了,习惯已经养成,就很难改变,父母就觉得孩子难管,什么都得管着他。我班上不乏这样的家长,对老师的建议充耳不闻,心里自有一套,所以到了读小学的时候,最辛苦的就是家长,每天上学丢三落四,不整理书包,需要父母给他整理好,做作业坐不住没有自制力,总是想去玩,不专注。
所以不要忽视孩子小的时候的教育,尤其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个就是完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
于是,就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和需要,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达成目标,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就视为失败,把这种自身的无能和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本身也一定会焦虑。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可以逼着他去做不想做的事,等孩子大了时,你会发现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你们的附属品,她和你们都是独立和变化的个体,她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人生,不认识到这点,教育就永远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模式。
这些是我在做幼师的过程中看到的,奶糖想说当父母是不需要考试,但这并不代表当父母不需要学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29
一、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别人家的父母
没有孩子生来就有着“好孩子”的基 因,大多数都调 皮捣 蛋,喜欢闯 祸,真正让他的人生被贴上“别人家孩子”这样金光闪闪的标签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引导。很多家长都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看到别人家的家长。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懂事听话,但是他们的父母在干什么呢?比如黄 磊老师的女儿多多,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像个懂事的大姐姐,有礼貌、有担当;但是黄磊老师的教育观家长都能做到吗?他说:不存在早恋的,孩子的感情是很美好的;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样的教育孩子呢?
二、自我感动的付出
举个经典的“吃鱼故事”:母亲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我不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把鱼肉留给你”。

这个故事作为“母爱伟大”的范 本流传已久。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妈妈看到孩子吃鱼肉就已经满足,那为什么还要告诉孩子真相呢?明明故事中的母亲都付出了,为什么最后非要让孩子不开心呢?因为她们太委 屈了,辛苦了一辈子,牺牲了那么多,最后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换一份孩子的内 疚。
可是,何必呢?妈妈委 屈了一辈子,孩子也愧 疚半生。在这种故事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三、忽视情感交流
有一个比较内向的朋友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她说:你妈妈爱你吗?我妈妈说她爱我只是因为我是她的女儿,但是脱离了这层关系,她说她是不爱我的。后面她说了一些她妈妈平时几乎不怎么和她交流,两个人也很少聊天,现在她已经大 学毕业上班了,可是就不爱回家,也不愿意和妈妈多说话。也许她一直都觉得妈妈是不爱她的吧。
第3个回答  2022-09-29
一、跟风式教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跟风特别严重。看到别家的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马上也给自己的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看到别家的孩子报英语班。我们也急忙就报一个。随后又报了很多。绘画班。围棋班。口才班。散打班。等等。还有很多不一列举了。弄得孩子特别的累。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学了我们就应该学。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其实这种跟风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特别的不利。很多兴趣班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违背了兴趣班的初衷。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要感兴趣。因此,现在我已经改变了这种做法。各种班基本都已经退掉了。孩子特别喜欢科学小实验这个班。现在只剩下一个科学小实验了。他特别喜欢这个。在这个班里他学到了很多。科学小知识。跟风式教育不但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跟着疲惫不堪。希望了这个班赶紧又赶下一个班。每个周六周日。孩子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在经济上也花了很。大一笔钱。现在的每一个兴趣班。每个月没有几百元,是下不来的。还要购买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轮滑板那你就要买轮滑鞋。绘画板你就要买各种。绘画工具和颜料等等。
二、期望值太高。
家长给孩子期望值太高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要名列前茅。在各种活动中。也要冲在前面。这种高期望值。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特别的累。作业要按时完成。还要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等等。总之让孩子生活得很不愉快。随着国家。教育方面的双减政策出台。作为家长也应该。真正给孩子做到减负。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数。其实作为家长也就是想。你学习好一些。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要好好学习的基础。然后到初中巩固。到高中更进一步。最终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殊不知。家长自己本身学习都不怎么好,也没有考上多么好的大学。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的孩子考那么好的大学呢?或者可以说你就没遗传给孩子那么高的智商。你让他怎么去考好大学。现在的我已经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期望。只要他健康快就可以。
第4个回答  2022-09-29
中国的父母普遍溺爱孩子,过分的帮助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