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用“三石”比喻因缘的预定?

如题所述


为什么古人用“三石”比喻因缘的预定?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民间传说。人死之前要投胎,灵魂要走幽冥之路去遗忘之河。河上有桥,过了桥就到了望乡台。王香台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捧着孟婆汤,递给每个灵魂。

辋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记录着一个人的前世来世。灵魂在投胎前登上望乡台远眺,然后最后看一眼死寂中的家,然后喝下孟婆汤,让你忘记上辈子的一切,这也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第三,第三代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轮回,即前世、今生、来世。佛教徒认为生命是永恒的,所以生命有轮回,有轮回。前世,今生,来世,缘起,灭灭,业障聚合,该还的情,该还的债,三生石上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那么,古人为什么用“三生石”来比喻因缘的预定呢?

“三生石”源于唐代焦媛《甘泽谣。卷五。圆观》:“三生石上旧灵,别谈赏月吟风,羞情人远游,虽此身永异性。”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老朋友三世出家的传说,传达了信守诺言的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友情。

据悉,唐朝大历末年,洛阳惠林寺有一位名叫元观的僧人。他擅长田园牧歌,也很富有。除了学佛,他还精通音律。当时人们称他为富僧,但不知道他的来历。

伊森是一名官员的儿子。天宝时期,他纵情宴饮,自得其乐。其父李恺镇守边疆,被安禄山所杀。从此,他放弃了终日游手好闲的生活,隐居在会林寺,将全部家当捐给寺庙,并发誓不求名利,不娶妻不雇奴。

因此,伊森和元观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聊天。从早到晚,没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这样,他们在一起三十年了。

一天,他们相约去周树、青城和峨眉旅游,并拜师学医。袁想经斜谷到长安,入蜀,李渊想经三峡到荆州,走水路。因为伊森坚持,元观只好说:“走哪条路真的是谁也说不准,走水路过三峡就行了!”

这一天,他们到了南浦,船停在岸边,他们看到一个孕妇在河边打水。这时,元观流着泪对伊桑说:“我不想走这条路,因为我害怕见到这个女人。她姓王,我来世要转世做她的孩子。她怀孕三年了,一直没生,就等着我投胎。既然今天见到了她,那就是我的宿命,也就是佛所说的轮回。”

袁接着说:“请为我念咒,助我早日化身。你把船停在这里几天,然后把我埋在山脚下。孩子出生三天后,你去王家。如果宝宝看到你笑了,说明他认识你,当晚宝宝就死了。十二年后,中秋月夜,我们将在杭州天柱寺重逢。”

此时,伊桑后悔自己坚持走水路,心里难过极了。于是他叫女人准备分娩,在元观洗完澡换了一套新衣服。那天晚上,元观坐下来,女人生下了孩子。三天后,伊森去看新生婴儿。果然,宝宝一看到他就笑了。那天晚上,宝宝真的死了。伊桑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王,王把元观埋了。

宋。木易“放牛图”的一部分

十二年后的一个中秋之夜,李渊到了杭州天柱寺,到了山雨楚青,月色满川,却无处寻觅元观。突然,伊桑听到葛洪川旁边有个牧童在唱《竹枝词》。他骑着牛去按喇叭,很快就到了他的面前。它

桑原又一次“竹枝词”,一步步地离开了。山河远,歌声犹可闻。初来寺时唱道:“三生石上老鬼,别谈赏月唱风。我的爱人离我很远,虽然这个身体永远是异性的。”《从庙里来》唱道:“眼前身后茫茫一片,欲说还休,业障断心。”吴越西山自寻,却寻烟去曲塘。"

《三生石》出自袁冠的歌曲《三生石是老魂》。因为伊桑与元观的缘分包括元观、婴儿和牧童,恰好是三生,所以后人把他们在四川边上大石头相遇的地方称为三生石,三生石也被用来比喻缘分。

<唐。袁泽修士。三生编年史铭文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僧圆泽传》中也记载了伊桑对圆概念的承诺,只不过他的僧名王是,而不是元观。另一方面,莲花峰东麓有一块“三生石”,与飞来峰相连。它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也就是伊桑与元观相遇的地方。这块精美的石头高约10米,上面刻着“三生石”和唐朝三个篆文。袁泽修士。《三生编年史》碑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