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需要解决两大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

如题所述

江苏省部分市县陆续实施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被认为是当前破解城乡建设用地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双赢举措。它通过农地集中、村民聚居达到用地集约,既为城镇腾出发展用地,又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营。

记者近日在南京首个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六合区竹镇了解到,这项工程的实施,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

钱从哪里来:农民拆旧建新户均10多万元

苏皖边界的竹镇是南京扶贫帮促镇,年财政收入才3000多万元,但镇域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竹镇镇长韦俊生认为,竹镇被列为万顷良田工程试点镇,一是他们镇土地流转经营面积大,二是农民居住散配套差。

据介绍,目前竹镇已有16家农字头企业租用了6万亩土地,经营大棚蔬菜、苗木和特种养殖,在此基础上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可谓因势利导。此外,竹镇是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不少偏远山村甚至还没通有线电视、自来水。迁居到统一建设的集中点,是这些农民的梦想。

目前,竹镇四个集中点已通过规划部门论证,结束入户调查,即将实施搬迁。这些居住点将建设3000套房子,小区以两层、三层的连排别墅为主,搭配部分多层,同时配建幼儿园、超市、绿地等,集中安置四个半村的2500户农民。

拆旧建新,这四个集中点建筑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左右。韦俊生说,这笔资金主要靠区里运筹,镇里根本无力承担。

腾地用何处:置换建设用地和整理农地

竹镇用于居民集中点和土地整理的8亿元建设资金,主要靠农民腾出的宅基地置换。竹镇农民户均宅基地1.9亩,集中居住后只需0.4亩,省下1.5亩。户均1.5亩面积不算大,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种些丝瓜、扁豆什么的庭院作物,产出也不多,可要是集中起来,置换为城乡建设用地,就是笔“大买卖”。

据了解,竹镇集中点将省出3870亩宅基地,若置换为园区用地招商引资,每亩租金可达13.6万元;若是置换为滨江地区的城建用地,则每亩至少两三百万元。

而对农村来说,“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既保住了耕地红线,又便于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韦俊生说,散落的村庄拆迁后,将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了高标准的农田,就不愁工商资本不来,他们镇已规划了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宅基地复垦后出租,也将是一笔可观的集体收入。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使土地集中经营从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过去,南京近郊也有“三集中”建设,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和用地指标,腾出的宅基地建了档次不高的厂房,有的则用来建设“小产权房”了。现在,政府推动土地置换,便于地方舞动长袖,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人往哪里去:农民吃粮不愁,但稳定增收有隐忧

农田集中经营后,富余的农民何处去?

竹镇金磁村“博士村官”王俊华做了调查,他们村4085名农民中青壮劳力两千人左右,其中1500多人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是“61、38、99部队”(儿童、妇女、老人),其中又有四五百人在村里农字头企业打工,季节工40元一天,长期工900元/月。除了打工收入,土地流转后,农民还有每亩400元的租金收入,5年调整一次,每次上调5%。

在基层干部看来,土地流转收入是农民的“吃粮钱”,“种粮不也就这么个收入,打工是净收入,日子很不错了。”可这有两个预设前提:一是大多数农民进城有稳定的班上,二是村里企业能够长期雇工。万一城里就业形势不佳怎么办,龙头企业减少用工农民又能往哪里去?

担心并非多余。记者了解到,金磁村两家龙头企业,有一家为逃避新的劳动合同法,经常辞退打工村民,另一家原本就没跟村民签合同,用工通过村里派遣。看来,从打工者“晋身”农业工人,金磁村村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若是打工受阻,流转土地村的村民不但难以增收,生活也没有切实保障。

韦俊生说,这的确是个问题。为此,他们今后一方面将通过土地入股,把农民的流转地作价参与投资,以期有稳定的分红收入,一方面加快镇域工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富余劳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