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机就是为了“车内吃鸡”? 细数那些汽车伪科技

如题所述

作者:李开宇/图片来自网络

“车联网”、“新四化”在近两年是汽车圈的热门关键词,在“新四化”中,“智能化”因为看起来实现门槛最低,成为了很多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巨头追逐的热点。但是在试过很多国内的 “智能汽车”之后,我们发现所谓“智能科技”不过是用于营销的噱头罢了。

在自动驾驶技术短时间内无法落地的大前提下,汽车的机械结构层面可以被“智能”的部分其实非常有限。无论整车制造商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心知肚明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打破。但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它们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于是基于伪需求进行的伪创新就成为了很多厂商的首选。

互联网公司方面,百度首先推出了CarLife车载映射,这套系统的实用性其实还不错,但是由于它并非是基于手机系统的底层架构深度开发,所以应用的范围比较有限,使用时还得保证手机端的APP在前台运行;并且想要用全CarLife的功能,你就必须在手机里下一个百度“全家桶”,思路与苹果公司的CarPlay类似,但是体验差了很多。

如果说百度推出的CarLife还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那么腾讯推出的车载微信就可以算是非常鸡肋了。在功能方面,这个车载微信跟电脑版的微信客户端有一拼,只能支持基础的聊天功能,增加了个通过聊天中收到的位置设置导航,借助方向盘按键语音控制的逻辑也缺乏亮点。

更为尴尬的是,车载微信的产品逻辑是把你的所有微信消息都通过语音念出来,这就基本决定了这是一款只有你一个人在车里时才能用的软件。但凡车里再多一个人,那您那点隐私就等于被广播出来了。

这种简单粗暴移植APP的产品逻辑就像是放假最后一天小学生赶作业:甭管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反正是做出来了。想要在车上用微信?那就把手机屏幕挪到车机上去,用车上的按键控制,车载微信就这么诞生了! 

接下来再说说主机厂,基于安卓平台开发的车机可以算是自主品牌们最为青睐的产品。殊不知安卓系统早就被Google官方承认不适合在汽车上使用。正统的Google车载系统其实是基于手机映射实现的Android Auto和专为大屏车机打造的Android Automotive OS。

那么国内厂商是怎么把安卓挪腾到车机上的呢?以比亚迪DiLink系统为例,在2019款的宋上,这套系统的软件基于Android 7.0打造,硬件载体是一块12.8英寸、分辨率为1920x1080的可旋转大屏,处理器却选用了老旧的高通骁龙625——比这款车早两年上市的、售价仅为899元的红米4高配版手机用的也是这款处理器。

很多媒体在试驾了比亚迪宋之后都表示对于车机能玩“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游戏印象深刻,可试想一下有哪个正常人会放着手机不用,扭着身子用搭载着中低端CPU的大屏车机去玩游戏?

体验层面来看,可以说这套UI的开发者缺乏基本的车机开发思维,整套车机界面就是传统的安卓平板逻辑,菜单层级很多而且逻辑不清晰,按键普遍偏小,功能实现起来步骤多且繁杂,在驾驶过程中使用会严重影响安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MW?7系后排中央扶手里那个三星安卓平板(真的是个平板电脑),通过安装一个APP的方式就实现了类似原装iDrive系统车机的操作体验,让人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在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上,中国品牌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与那些深耕车机研发的国际巨头相比,移植安卓平台基本算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解决方案,在产品宣传的时候还能打出高开放性、支持随时升级的噱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用车机取代手机是很多品牌宣传时强调的重点,但取代手机真的是车机的使命吗?如果以取代手机为终极目标,所有厂商只需要适配CarPlay和Android Auto就行了,还有深度开发车机的必要吗?

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搞噱头而创新,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关注度和话题热度,却无法将研发投入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伪科技和伪智能似乎让汽车变得离未来更进一步,但这种产品能否真的被未来所接受?相信产品的制造者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