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解译

如题所述

( 一) 解译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应综合使用目视解译、人机交互式解译及计算机自动识别等方法完成。人机交互解译的精度通常表现在几何精度和信息识别精度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解译图上地质要素的空间定位精度,决定于所使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几何校正的精度,一般要求达到一个像元; 后者是指解译人员对地质信息识别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区域地质调查程度、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解译人员的经验。

( 二) 解译思路

遥感解译思路应从地质研究程度高、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开始,从区域性宏观解译逐渐向局部性微观问题研究过渡,从直观地质信息提取逐渐向复杂因素组成的地质体信息的提取过渡,从定性地质信息提取向定量信息提取过渡。循序渐进、反复解译,逐步深化、提高区域地质认识。

( 三) 解译内容

遥感解译应贯穿于区调任务确立之后到最终资料整理之前的地质工作过程中,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进行、逐级深化的过程。一般在任务确立之后进行区域解译和初步解译,在正式进行野外地质填图之前完成详细解译。每个阶段解译的重点内容有所不同,初步解译主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的遥感解译标志,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地质解译标志的显著程度、基岩出露的完整性及产状清晰程度、地表覆盖对地质解译的影响程度、地貌等自然因素与人文活动对地质要素显现的影响程度、前人工作与区域踏勘程度等的差异,进行测区遥感可解译程度的划分,为编制工作设计 ( 见附录 2) 提供依据。初步解译着重于提取含有地质构造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时空分布信息的线状、环状、块状影像,并对其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详细解译应在野外地质调查前完成,并在实地调查中不断完善。它着重研究各种正式、非正式遥感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其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褶皱构造的形态及演化特点,断裂构造的展布、性质、规模及相对时序等 ( 表 11-2) 。

表 11-2 遥感地质解译内容简表

1. 线状影像解译

应详细研究线状影像的波折、弯曲、分叉、复合特点,影像之间的穿插、交切、限制等关系,影像两侧位移、牵引、旋扭等现象。航天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区域性线状影像,一般应通过航空遥感图像解译,进一步详细查明航天遥感影像内部结构、构造特点,与毗邻地区线状、环状及块状影像的相互关系。经解译的线状影像,应按地质属性进行分类、命名。凡属断裂构造应尽可能按其构造性质进行分类,按统计方向进行分组,按规模大小( 长度、宽度和估计切割深度) 划分等级,有条件时应根据相互关系确定相对时序和划分体系。

2. 环状影像解译

应详细研究环状影像内外色彩、结构、构造特点及其变化,相关联的、不同清晰度的环状影像之间相互包容、叠加、镶嵌、切割、辐射、星散等空间分布关系。环状影像与相关的线状影像之间交切、限制、辐射等同生、衍生关系,以及可能提供鉴别地质体埋深、产状变化和形成相对时序等信息。经解译的环状影像应按地质属性加以分类。对那些与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和热液活动有成因联系的环状影像,应充分利用各种特征影像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岩体产状、埋深和侵入相对时序。对那些与构造侵位、底劈等构造活动有关的环状影像,应查明相关的不同级次的构造控制作用。对与褶皱形变有关的环形影像,应根据影像边界特征及断裂、节理系的分布特点对形变期次进行探索。

3. 块状影像解译

应详细研究块状影像的影像结构、构造特点,块状影像中层纹之间平行、交叉、切割、分岔、合并、尖灭及韵律变化等现象,块状影像内色彩变化及色异常分布特点等。块状影像应按地质属性加以分类。对于沉积岩类和浅变质岩类,应通过影像标志层、层纹特征变化研究岩层的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产状变化; 对于侵入岩类,应详细分析影像结构、构造特点,尽可能对岩体加以详细分解,研究相互间的接触关系、圈定接触变质带的范围; 对火山岩类,应利用特征影像追踪火山机构,划分不同岩石区带,研究火山机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与区域断裂之间的关系; 对于深变质岩类,应充分利用影像结构、构造特点,详细划分不同岩性的岩石区,研究相互接触关系及构造形变特点; 对于第四纪堆积,应根据块状影像与地貌关系划分其成因类型,确立相对时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