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史记》中间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对记载的每一个人物所安排的不同体裁,也是相对公正合理的。但是我们不仅有一个疑问,同样是属于汉初三杰,为什么萧何、张良都能被列入“世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行列,而功勋卓著的韩信只能被列入“列传”(《淮阴侯列传》)呢?

韩信剧照

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世家”和“列传”的概念。 ä¸–家就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史记》中“世家”取名的依据就是"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的爵位和封邑世代相传,不曾断绝。而“传”则是记述帝皇以外的一些对当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迹(世代相传的人除外),司马迁在《史记》索隐中提到:“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从此我们了解了“世家”与“列传”的本质区别。

刘邦和萧何在一起(右一为萧何)

根据《史记》记载,丞相萧何与张良都得以善终,而且他们的爵位也顺利的传给了子孙后代,世代罔袭,明显符合“世家”这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列入“世家”行列。与此不同的是,韩信则是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张良剧照

一代兵仙落得了三族被灭的境地,因此他的职位也就没有办法传给后代。而且在封建时代,君主对于造反者的处理方式是很残酷的,造反者韩信也就自然无法被列入“世家”,只能被列入“列传”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萧何和张良能够进入世家是因为他们在西汉皇室中都得到了善终,世家是要有开国战功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世承袭位才可以。韩信虽然是开国功臣,但是他先被降职为淮阴侯,而后又被吕后设计杀死并且还把韩信的得族人也都全部杀害了,自然他没有资格进入世家,而只能把他放入列传。

韩信是一个带兵奇才,他有着杰出的谋略以及才华。但是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带兵攻打进入了齐地之后韩信就自立为齐王,还派使者去告知刘邦,刘邦听说了之后就大怒想要灭了韩信,要不是陈平劝住刘邦先拉拢韩信,不要再给汉军树立更多的敌人,可以联合韩信一起攻打项羽。刘邦这才停止了怒气,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是刘邦心中的刺,及时韩信后来对他忠心耿耿。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就想要杀灭异姓王,但是一直找不到杀害韩信的理由,只能先给他降职为淮阴侯,想着慢慢找他的把柄在除之后快。然而刘邦的老婆更狠,直接设套把韩信引进皇宫直接把韩信给杀害了,所以韩信的经历已经没有办法把他列入世家。

并且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也侧面的说出另外一个不把他放入世家的原因。司马迁说:“不伐己功,不缙其能”。韩信在秦末时期,本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但是韩信没有长远的眼光,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当下建立的功劳,不能见机行事不够果敢,这就无法成就大业。在政治问题上,韩信该进不进该退不退,把自己陷入困境还不自知,反而以此为傲。司马迁对韩信的这一番点评更多的是指他军事、政治上的不足而导致了他被降淮阴侯而无法列入世家。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要说一下《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体例的记录制度。总的来说,《史记》分为本纪(十二个,主要用来记述帝王生平和政绩)、世家(有三十篇,主要记载的是重要诸侯国和一些汉代的诸侯、权贵兴亡史)、列传(有七十篇,记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迹,还有最后一篇自序)、表(十篇,记述历史上一些大事)、书(记述一些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方面的事情)。除了十二本纪之外,对于何人入选世家,何人入选列传,作为一部非官修史书,《史记》中多了几分个人感情色彩,多了一份司马迁本人对人物的喜怒哀乐。

《史记》中,除了书这个体例是记载制度方面的内容,其他的基本都是围绕人物为中心去展开,至于什么人该添加到什么体例,司马迁大体上是按照上面这个标准去执行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这个例外,一来是因为政治影响,逼得司马迁不作出特殊调整,二来则是因为司马迁个人的对人物褒贬喜恶。首先来看萧何张良所在的世家,能够入世家人无非是两种,一是自己本身就是诸侯王,一个是这个诸侯王有后代。而列传的标准则很简单,只要这个人曾经做过伟大的事情,比较出名,就会加入。

本着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萧何张良。这两个人都是对西汉建立创史记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张良祖上是韩国的贵族后裔,身份显赫,之后因功劳被封为侯王,而萧何因为西汉开国的首功也被封为候。这两个开国功臣被列入世家之列,合情合理。但是对比之后就会发现,韩信曾经也是作为候王的,而且论功劳,他比张良萧何对于西汉的建立,功劳更大,作用更重要。那为何司马迁要将韩信列入列传一类?其实很好理解。

一来,韩信本人是作为一个罪人的形象在汉朝历史上存在的。韩信最后被萧何和吕雉合计杀死,给出的罪名是谋反之罪。封建社会,谋反之罪有多严重,不再多说。且不论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单就整个汉朝历史上,韩信这顶谋反罪名的帽子是脱不掉了。司马迁是西汉的司马迁,韩信谋反是铁案,司马迁不得不尊重这一“事实”。二来,司马迁本就是传统的读书人,对于忠义之事,极为看重,韩信谋反之事司马迁内心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有很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在里面。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以人物传记的方式,书写了上至炎黄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为后世研究历史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地位尊崇。

全书十二本纪、有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收录了这三千年间兴起的王侯将相的事迹。

其中本纪乃是帝王之传,讲述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世家乃是诸侯之传,讲述诸侯国及汉代诸侯的兴衰功过,而列传则是记载了一些著名臣子的事迹。

萧何、张良、韩信都是早期就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嫡系臣子,萧何与张良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是刘邦出征时代理国政的辅臣,居功至伟;而韩信是操练军队、南征北战的大将,有破敌、开疆扩土之功,三者的功劳不分伯仲,甚至很多人觉得韩信的功劳更大一些;汉朝建立后,萧何为相、张良为留侯、韩信为淮阴侯,同是封侯将相,为何萧何、张良都列入世家,唯有韩信被列入列传中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信参与了陈豨的叛乱,被吕后与萧何扣上了造反的帽子,设计杀害,株连三族。

无论韩信是真的有不臣之心,还是功高震主引来了皇家猜忌,反正刘邦、吕雉说他要造反,那他就犯了谋逆的大罪,是个不忠不义之人,所以无论曾经立下多少功劳,也抵消不了他的过错。

司马迁说是正直的史官,要客观的书写历史,可是人物形象的正反、褒贬是不能与官方给出的人物形象相悖逆的,韩信是西汉官宣的罪臣,那么司马迁自然要适当的打压一下他在《史记》中的位置,便把他排除在世家之列,做个普通的名人记在列传里。

萧何的后代中有四代都因为犯罪被褫夺爵位,每次断绝继承人后,皇帝都会再寻找萧何后人续封酂侯,这种显贵可谓是举世无双。

张良是韩国人,祖上几代皆为韩相,可谓是出身官宦世家,张良辅佐刘邦得到留侯的爵位,他去世后留侯爵位,由其长子张不疑承袭,在孝文帝五年因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不管爵位到底能传多少代,总归得传下去才好称世家,而韩信虽获封淮阴侯,不过因为谋反被灭族,也就不存在袭爵了,所以也不够入围世家的资格。

《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的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以史官的视角,将他读到听到看到的历史,汇编整理,著成史书,书中不仅有司马迁对历史时事的个人见解,就连人物传记也会受到司马迁喜恶的影响。

司马迁这位生活在汉朝,世代沐浴皇恩的太史公,对定位为“叛汉逆臣”的韩信自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不要指望他会对韩信笔下留情。

《世纪·淮阴侯列传》开篇就写道“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说韩信是老百姓时,贫苦潦倒,品行不好,不够资格去做官,有没有做生意谋生的本领,成天在人家吃闲饭,是个讨人厌的家伙。

刘邦没发迹之前还是个地皮小流氓呢,成天混吃混喝,与寡妇厮混,也没见司马迁说他贫无行,只是云淡风轻的写了一句“好酒及色”。

太史公说:“史记,我写的史书,我做主!”

第4个回答  2020-09-18

因为三个人中,萧何和张良在后期发展了世家,也就是以他们为中心产生了萧家和张家,韩信却因为谋反直接被杀了,如果不是韩信的影响颇深,恐怕连列传都进不了。

刘邦的成功和他的一些兄弟是离不开的,如果单单靠他一个人的话,恐怕项羽两个手指头就把他捏死了,如果不是那么多人为刘邦舍生忘死的拼命,怎么可能有大汉王朝,而后这些人的努力也都得到了回报,在刘邦建立了朝政之后,很多人都受到了封杀,虽然有的人没过多久就被杀了,但是总归是享受过荣华富贵了。

刘邦手下有几个重要人物,韩信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即便是平定天下,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韩信和张良萧何三人更是被称为汉初三杰,证明他们对汉朝初年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

司马先生在写史记的时候,把萧何和张良列入世家而韩信却只能入列传,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不论是张良还是萧何两个人其实都活了很长时间,以他们为中心肯定发展了很多人成为世家,他们的影响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韩信就比较惨了,因为他手上的权力实在是太大,引起了刘邦的猜忌,所以就被杀害了,他的影响力只是在汉朝初年,中间却断了,所以入列传不足为奇,如果韩信活下来,并且在汉朝的时候发光发热,入个世家也绝对是可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