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魏晋时期的文学成就.

只需列出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即可.不需要评论.
越全越好.

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薤露行》写何进企图借用军阀力量消灭宦官,结果自己反而先被宦官消灭,并导致董卓来洛阳作乱。《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及义军内部你争我夺的情形,诗末6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百姓遭受的苦难,抒发了诗人伤乱忧时的情怀,被称为“汉末实录”。另一部分诗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博大气象,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襟怀。《龟虽寿》则抒发了老当益壮的壮志豪情。
曹操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形成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诗歌风格。曹操用自己的诗文创作成功地影响了一代诗风,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曹植(192~232年),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
他的诗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热烈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表现出渴望建立功业的进取精神。《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战功显赫、忠贞爱国的游侠形象,寄托诗人慷慨激昂的豪情和对功业的渴望。《鰕鱼旦篇》中,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喻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并立志成为“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的壮士,表现出超尘脱俗的非凡气概。后期诗歌,主要诉说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遭受压抑迫害的悲愤。《赠白马王彪》写于223年,当时作者与曹彰、曹彪一同去洛阳朝会,曹彰暴卒,后来诗人与白马王曹彪返回封地时,监国使者规定二人不能结伴同行,诗人与曹彪被迫分手时写下此诗。诗歌痛斥了曹丕手下挑拨曹氏兄弟情义的佞臣,表达对曹彰的深切悼念,抒发诗人淤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凝聚了诗人遭受政治重压而产生的以悲愤为基调的复杂感情,真切感人,是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著名抒情长篇。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其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曲折迂回的表达、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大大提高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曹植的诗歌善用象征手法,如《野田黄雀行》用鹞和罗网喻恶势力,黄雀喻受苦者,少年喻反抗者,比喻生动而贴切。他的诗还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如《公宴诗》“秋兰被长级,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对偶工整,选词精当,表现出深厚的语言素养。钟嵘《诗品》称其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的辞赋、散文也很出色。《洛神赋》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通过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抒发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想象丰富,词采富丽,体物写志,情意绵绵。

王粲(177—217年),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诗以《七哀诗》3首为代表。第一首描写192年董卓部将李榷、郭汜在长安作乱,诗人避难荆州途中的见闻。诗中用“白骨蔽平原”高度概括了战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以饥妇弃子的特写镜头揭露了无辜百姓的深重灾难。王浆诗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登楼赋》是王莱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作者从眼前的自然美景人手,抒写心中“虽信美而非吾士”的思乡之情,与在刘表手下不受重用的抑郁悲愤融为一体。《登楼赋》即景抒情,感人真切,是脸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蔡琰(生卒年不详),即蔡文姬。董卓乱中,她被胡人掳掠至南匈奴,嫁给胡人,滞留12年,生两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董祀。她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自传性质的长篇叙事诗,诗歌叙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展现了汉末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诗歌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各种场面和人物心态,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阮籍(210~263年),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曹魏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司马氏掌权,大肆诛杀异己,文人命运与建安时大异。阮籍用酣饮和无所作为消极反抗,躲避迫害。在生活中,他佯狂放诞。在诗歌中,他用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倾泻他内心蕴藏的悲哀、苦恼和愤意,82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这组诗非一时一地所作,表达了诗人一生对动乱政治、对短暂人生、对污浊社会的复杂思想感情。第一首诗中,“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组诗的总纲。其中,有的诗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如“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第32首)。有的诗感叹世事的反复、名利的烦恼,如“繁华有憔淬,堂上生荆杞”(第3首),“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呢怀反侧,骨肉还相仇”(第72首)。有的诗对历史和现实发出沉重哀叹,如“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第31首)。有的诗表达对虚伪礼法的蔑视,如“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第67首)。有的则是对壮士豪情壮志的讴歌,如“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第39首),等等。作者用咏怀手法充分抒情,开咏怀诗体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阮籍诗常借比兴、象征手法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寄托怀抱。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歌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也正代表了正始诗歌的艺术风貌。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阮籍的辞赋多借题讥讽,辛辣尖刻。《猕猴赋》以猕猴喻人,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巧言伪诈的奸佞之徒的丑陋嘴脸;《大人先生传》将虚伪的礼法之士比喻为裤子里的虱子,生动巧妙地讽刺了礼法之士伪善欺世的丑态。

陆机(261—303年),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陆机诗多拟古、赠答酬唱之作,内容为士大夫的一般感慨,但他的诗追求辞藻的繁富和对偶的工整,探索了语言艺术的形式美,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陆机的赋文成就较高,《吊魏武帝文》写得凄婉动人,《演连珠》表现了他运用骄偶文字的熟练技巧,《文赋》则是一篇富有文彩的文学理论著作,其“诗缘情而约靡” 的主张影响很大。

左思(250?—305?年),在崇尚繁得的西晋诗坛上卓尔不群,他继承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诗歌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洛阳为之纸贵”,但确立他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咏史》诗8首。其主要内容是抨击当时社会对出身低微的人才的不公平现象,表现了诗人对门阀士族的蔑视和抗争。第二首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诗中用松草为喻,形象地揭露了门阀社会对人才的压抑。而“被揭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第5首)表现出作者豪迈而悲壮的气概。左思《咏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琨(270~317年)是西晋末年的爱国志士兼诗人,他和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成为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范例。刘琨诗现存仅3首,都是他后期保卫中原战斗生活的历史见证。《扶风歌》描写他赴任并州刺史并招募千余士兵,历尽艰辛到达任所晋阳的情况,披露诗人的爱国至诚和对前途的忧虑。《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其绝命诗,刘琨与石勒交战兵败,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后因事得罪段,遂陷缧绁而死。诗作激励卢谌为国立功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山穷水尽、英雄失路的无限悲哀的感情。《重赠卢谌》中的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令人掩卷鼻酸。刘琨诗感情深厚、悲壮刚健。元代元好问《论诗绝句》高度称赞他的诗歌,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将刘琨与建安诗人相提并论,表明其诗可上追建安风骨。

郭璞(276~324年)是西、东晋更替之际的诗人。其诗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他用华美而形象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写得生动传神,如“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黄”(第1首)等。郭璞诗继承比兴寄托传统,借游仙抒怀,表达自己的苦闷失意之情。如第5首:“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硅漳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抒写人间黑暗,无法施展才华,自己又不愿明珠暗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因此,郭璞诗与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大异其趣,《诗品》评价为“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陶渊明(365~427年)是东晋末期的著名诗人。他渴望在美好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中保持高洁的人格,并用大量诗文出色地描绘了他归国田居的生活,生动记载了他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他的作品和人品事迹,对后世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渊明诗今存一百二十多首,辞赋、散文十多篇,最重要的是其田园诗、咏怀诗和咏史诗。诗人笔下的田园不仅仅是诗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一个与黑暗现实、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境界。《归国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一方面把现实社会、官场比为“尘网”、“樊笼”,表达了诗人深恶痛绝的感情;另一方面细致描绘了田园的纯洁、幽美,流露出由衷的热爱。《桃花源诗并记》中,诗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在这里,人人劳动,生活富裕,社会安宁。这是作者回归田园思想的升华,由个人的摆脱“樊笼”、得到解脱、追求个体的自由,变为追求全社会的自由、美好和幸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还有一些田园诗反映了诗人躬耕田野的劳动生活及其体验。《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描写了一个披戴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除草者的劳动形象。田间劳动,作为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肯定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由衷喜爱它,正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所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田园诗的成功创作,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后世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
另有一些诗歌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人品:“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凌霜盛开的菊花和经冬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人格的象征。咏怀诗则集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苦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咏史诗则展现了诗人性格中豪放慷慨的一面,《咏荆轲》热情歌颂了不惜生命、勇于除暴的壮士荆闽,《读山海经》第10首歌颂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陶渊明的诗用极普通的“田家语”,描写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富有真情实感,达到一种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的境界。这与当时的玄言诗风迥然有别。对此,苏武给予极高评价:“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的辞赋散文,也新颖别致。《五柳先生传》不足二百字,却写出了传主的爱好、生活态度及思想性情;《自祭文》为自己写祭奠文章,别具一格;《闲情赋》则用铺排手法,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赋。

谢灵运(385~433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大多写在他出任永嘉太守之后。这些诗用语富丽精工,带着高门主人的闲散情调,描绘了永嘉、会稽、彭嘉湖等地的自然景色。“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手法写山间美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秋夜的旷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夜的寒峭;而《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因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写而为人所传诵。
谢灵运诗的最大特点是有句无篇,过分雕琢,体现了《文心雕龙》所概括的山水诗的特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风。

鲍照(414?一466年),现存诗歌二百多首,《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品。鲍照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拟行路难》其六写道:“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其情悲愤满怀,难以自抑。另一重要内容是反映边塞士卒的生活,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描写边塞战地的艰苦酷寒景色,对唐代边塞诗有较大影响。另外,《代放歌行》、《代贫贱愁苦行》等诗篇反映了社会底层贫寒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鲍照诗内容丰富,感情奔放,呈现雄健豪放的特点。
鲍照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还在于他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来源于乐府的歌谣体,并用革新的精神改造它,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或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眺(464—499年),南朝齐诗人。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很大,刻画景物,细致逼真,有不少名句。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写远处疏淡的归帆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写鱼游鸟飞的初夏景物等。谢眺发展了山水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写景与抒情彼此交融,增强了山水景色的艺术形象特色,从而形成清新流丽的诗歌风格。
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讲究四声音律,对仗工整。其中的一些短诗,如《王孙游》、《玉阶怨》等,音调和谐,情致含蓄,对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庚信(513~581年),南北朝最后一位重要作家。他早年生活在江南,是梁代著名宫廷诗人。他早期的作品多属宫体诗,形式综艳,内容贫弱,多奉和、应酬之作。他后期诗文的风貌与其生活经历大有关系:554年,他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扣留在长安做官。北周取代西魏之后,他继续担任北周官职。这时他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随之转变,《拟咏怀》27首及《哀江南赋》是其代表。内容多倾诉对故国的怀念,对坎坷人生的悲叹及屈仕敌国的痛苦。而长期的北方生活,又增加了他作品中辽阔苍凉的北国气息,如“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引弰”(均见《拟咏怀》),诗风转变为苍凉悲壮、刚健深沉。
庚信的早期诗歌,受齐梁新体诗风影响,注重声律,讲究对仗,而某些诗篇甚至暗合唐代近体诗的平民,如七言《乌夜啼》。五言《晚秋诗》等,对唐人影响最为直接。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受北朝文学影响。妇熟的创作技巧与厚重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新的高度,杜甫《戏为六绝句》称其为“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7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由于曹氏父子的努力,“七子”及杨修、敏钦、蔡琰等一大批作家被招致邺下,形成了生机勃勃的邺下文人集团。

  47、“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风清峻通脱。他被鲁迅誉为“改造文学的祖师”。他的《蒿里行》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49、曹操不愧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51、曹植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
  52、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曹丕说他“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
  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他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540 字的自传体叙事诗,对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有很大影响。
  53、祢衡有《吊张衡文》、《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
  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55、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首创了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列。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他的文长于论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
  56、嵇康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六言、乐府及骚体,但以四言诗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刘勰称嵇诗“清俊”,钟嵘称嵇诗“俊切”。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
  57、太康年间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噪一时。傅玄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傅玄以乐府诗见长,有《秋胡行》、《秦女休行》。钟嵘称张华的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等,均以叙哀情见长。
  纪念忘妻的五言《悼亡诗》三首,为传世名作。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他是骈文的奠基人。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赋序》、《豪士赋序》。论文名作有《文赋》。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是太康,以至西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刘勰认为其《咏史》诗“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
  61、郭璞工诗善赋。其诗今存二十余首,《游仙诗》十四首为其代表作。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62、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
  63、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元好问论陶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梁代萧统曾编定《陶渊明集》八卷。
  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
  谢灵运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65、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杜甫说:
  “俊逸鲍参军”。
  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是永明体的旗帜,是齐梁诗坛的“首杰”
  和“冠冕”。
  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帝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又均以写艳体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一洗《玉台》之陋,顿开沈宋之风。”所指的诗人是阴铿。
  69、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的骈文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之书》。
  70、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
  71、宋代的辞赋作家首推鲍照,以《芜城赋》最负盛名。
  72、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以《月赋》最著名。
  73、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
  74、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75、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6、自齐梁之后,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却出现了几部别开生面的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77、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西洲曲》。
  78、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传说。
  79、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其中较著名的有《范寻》、《淳于伯》、《东海孝妇》、《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其他志怪小说还有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等。
  80、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颇盛行,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这一时期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它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81、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魏晋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葛洪的《抱朴子》等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尤以《典论。论文》和《文赋》影响最为深远。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确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等观点。
  8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83、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意识的明确和作家对作品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文”“笔”之说流行。刘勰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笔。梁元帝萧绛指出“文”的特点应该是“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萧统延集文人编订的《文选》中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标准。
  84、《文心雕龙》创作于齐代,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
  85、《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钟嵘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诗的“滋味”问题,诗的“真美”原则,诗歌应该将“穷情”与“写物”结合起来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资料:文学史要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1-16
文人志士们也开始关注自然的美和自身发展,逐渐摆脱儒学的束缚,让魏晋时期的文学自然得到延伸,形成了文化繁荣的局面。作家杨大侠杨科分析,关注自己就是促进人文。
第3个回答  2006-12-27
曹植 蔡琰 曹操
曹丕 曹睿 曹摅 繁钦
傅玄 何应龙
刘桢 陆机
李俊明 刘琨 陆云 卢谌 潘岳 阮籍 阮瑀 孙绰 苏文饶 孙楚 石崇 魏晋无名 王粲 文廷式
徐干 应玚 应璩 袁宏 张协 左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