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做出的贡献到底有哪些

如题所述

沈括是北宋一名有名的科学家。无论是在北宋时期,还是在后朝后代大批科学家当中,沈括一直是最优秀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沈括可以说是个全才,天文、数学、地理、生物、医学、物理……似乎每一门都非常擅长,要是放在当今那就是一个文理通吃的学神级人物。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

他叫沈括, 字存中, 号梦溪丈人, 北宋时杭州人, 生于1031年, 卒于1095 年。也许只有在北宋那个文化环境无比宽松的时代才能出现这样的天才。像他这样级别的官员, 去世后应该在“新闻联播” 中发个讣告什么的吧? 这可就令播音员为难了。因为你得这么说: 大宋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农学家、医学家沈括先生如何如何。哈哈, 太长了, 一口气估计都念不下来呢。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先从沈括的仕途说起吧。沈括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做过泉州、开封、南京和成都的知府。知府算是中高级官员了, 由此, 在父亲死后, 沈括凭父萌入仕, 在今天的江苏沭阳县担任主簿, 积年升迁, 又担任了安徽宁国县令。嘉祐八年(1063), 33 岁的沈括中了进士, 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 负责刑讼。王安石变法后, 他获得重用, 担任了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在此期间, 沈括还负责过钦天监, 修订了历法; 出使过辽国, 交涉划界事宜。王安石变法失败后, 他被遣到外地, 在地方上担任知府和安抚使等。后来, 因在与西夏的永乐城之败中负有领导责任, 他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仕途终结。

沈括对天象进行细致的观测,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与观测结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观测发现了真太阳日有长有短。经现代科学测算,一年中真太阳日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仅为51秒。沈括还详细观察了五星运行轨迹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并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

其实对于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这一问题,也是有几种答案。有一说是指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大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而沈括本人则被大师指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当然无论是前面的赞扬还是后面的褒奖,这些都是属于沈括的荣誉,也是属于中华儿女的骄傲。

而西方国家的那些大师们之所以这么赞美沈括,自然也是有许多必然原因的。沈括本身确实是十分博学多才,并且一生成就也十分显著。在当时,沈括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要是放在现代就是学神级人物。除了非常擅长自然科学以外,天文、地理、生物、军事、医学、化学、农学等等,沈括都是非常精通的。

沈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一定程度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全才。这样的一位全才,他与苏轼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接下来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所属阵营的角度来看。沈括和苏轼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沈括是新近派,支持王安石变法,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和重用。苏轼则是守旧派,不太支持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与司马光属于同一阵营。

沈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号称划千年不遇(与阿基米德牛顿齐名)。沈括不仅是科学家、作家、博物学家,同时也是名将和军事家。沈括也是名将种谔的上级和培养者,也是鹿延军(陕西军的一支)的主官。种谔向朝廷献计伐夏,得到同意,主力未到就轻敌冒进,但种谔果敢坚决,屡破敌军,很快就包围了米脂。

西夏国舅梁永能大帅率八万精骑来援米脂,其中包括夏军最恐怖的重甲骑兵:铁鹞子。夏军士气大振,宋军疲态显露。种谔连忙稳定军心,布置了围城打援的策略。宋军围着城挖壕沟,让城里的人出不来,然后在山川险要处设伏,在无定川口排下大阵御敌。

不多时,梁永能的大军在浓雾中现形,鄜延钤辖高永能观察了敌阵后对其弟高永亨说:“敌军势大,有些轻视我军,我们占据山川地形,从两翼合击必能取胜。”第二日天明,大雾逐渐散去,高永能、高永亨从左右翼杀出,种谔亲率中军主力推进。鄜延军经过大科学家沈括的调教,指挥系统更加先进,种谔在阵后以鼓声和令旗传令,如同电脑游戏一般精确,各种远程改良式床具级弓弩层出不穷,很快就让梁永能陷入苦战。但梁永能手下毕竟有铁鹞子这支超级骑兵,这支部队人马均披重甲,能够抗击神臂弓的远射,骑士锁在马上,虽死不堕,而且全部采用西域良马,速度极快,冲击力极强,比辽军的铁林军更加强悍

从取得成就的角度来看。苏轼是一代大文豪,天赋异禀,曾经进入朝廷的史馆工作,而沈括也并不逊色,考取进士后也有一段史馆的工作经历,两人曾经成为短暂的同事。

据说,沈括从小就是非常勤学又好问的,在加上父亲为官需要四处游历走动,所以沈括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学习到什么,沈括都喜欢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相结合来思考,从而得到更深入的答案。

所以说,沈括确实是个非常认真、勤奋之人,他的才华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天赋,更是因为他后天不断努力。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态度,才能成就后来的卓越吧。尤其是一本《梦溪笔谈》更是让后人对沈括津津乐道。在《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沈括从小到大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进行整理而编著的。对于后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2

他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

成就:

数学

    隙积术

    隙积术指如何计算垛积,沈括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以体积公式

    隙积术示意图

    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个体的累积数,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在中国国数学史上,发展了自南北朝时期就停滞不前的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并推进到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新阶段,开创了中国垛积术研究的先河。

    南宋数学家杨辉、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在沈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会圆术

    会圆术,实际上是指由弦求弧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局部以直代曲

    会圆术示意图

    ,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一个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沈括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圆术问世后,得到了广泛应用,郭守敬、王恂等都用到过会圆术。 

物理

    磁学

    沈括记录了人工磁化的方法,并用人工磁化针来作试验,对指南

    地磁偏角示意图

    针进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较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悬丝法,指出悬丝法最优,并做了相应的分析。

    磁偏角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即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即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现象早了400多年。

    光学

    沈括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原理作了准确而生动的描述,

    透光镜结构示意图

    他用“碍”(焦点)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凹面镜成像的规律,并把光通过“碍”成像称之为格术,即现代光学中的等角空间变换关系。

    沈括还对平面、凹凸面等镜面成像的不同进行研究,注意到表面曲率不同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对“古人铸鉴”时正确处理镜面凹凸与成像大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若将小平面镜磨凸,就可“全纳人面”。

    沈括还对透光铜镜的原理作出了正确推论,推动了后世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第一次记录了“红光验尸”的内容,是中国关于滤光应用的最早记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声学

    沈括通过对声学现象的观察,注意到音调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并记录下了声音的共鸣现象。他还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形象的说明了应弦共振现象,这比诺布尔和皮戈特的琴弦上纸游码试验早了500年。

    沈括还提出了“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以此来解释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头,可以听到数里外人马声的原因。此外,沈括还记录并深入分析了制钟的声学问题。

    化学

    胆水炼铜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硫酸铜溶液)、

    湿法炼铜示意图

    流而成涧。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胆矾(硫酸铜),熬制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沈括的这段记录,即湿法炼铜,利用化学置换反应的方式提炼金属。 

    胆矾化铁成铜的记载古已有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 、东晋葛洪《抱朴子》均有类似记载。据郭正谊考证,沈括的记载录自中唐时期成书的《丹房镜源》。 但直到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张潜主动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胆铜法生产才被迅速推广开来。 

    石油制墨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

    据沈括记载,鄜州、延州境内产石油,当地人常采集到瓦罐里,用于照明。这种油形似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并冒着很浓的烟,能把帐篷都熏黑。沈括将其命名为石油,并以石油碳黑制墨,光泽、亮度方面都很理想,于是就大量制造,并命名为“延川石液”,苏轼用后评价“在松烟之上”。

    天文

    改进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到北宋时,

    北京天文馆:郭守敬的简仪

    结构十分复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沈括对此作了很大改进:取消了浑仪上不能正确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月道环,放大了窥管口径,使其更便于观测极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观测精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他意识到了蒙气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主张采用三个候影表来观测影差,以克服蒙气差对精度的影响,据此制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测影的技术水平。

    天象观测

    沈括对天象进行细致的观测,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与观测结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观测发现了真太阳日有长有短。经现代科学测算,一年中真太阳日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仅为51秒。 

    沈括还详细观察了五星运行轨迹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 ;并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

    改革历法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提举司天监,发现《大衍历》沿袭至

    纪清远绘《沈括》

    宋已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遂破格提拔卫朴改革旧历;熙宁八年(1075年),《奉元历》修成颁行。  新历法改动了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以补算岁日朔日。 

    晚年时,沈括大胆革新,进一步提出了《十二气历》,以代替阴阳合历。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有很多缺陷。沈括发明的新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参照节气定月;一年分为12个月,每年的第一天定为立春,这样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900 年后,英国气象局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 《萧伯纳历》,其原理也与《十二气历》相同。

    地理

    地形学

    沈括根据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雕像

    今已东距大海已千余里,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

    沈括根据峭拔险峻的雁荡诸峰顶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推断雁荡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等冲走,留下坚硬、固结而耸峭的山峰。这种“流水侵蚀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直到18世纪末,英国的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提出类似观点,比沈括晚了约700年。

    沈括还详细记录了各地发现的化石、并根据化石来推究古代气候的变迁,解释虹的大气折射现象,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生成的原因、形态和破坏威力,用月亮的盈亏来论证日、月的形状及海潮与月球的关系等等。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地图学

    元祐二年(1087年),历经十二年不懈的努力,沈括完成了奉旨编绘的《天下州县图》,图幅之大,内容之详,前所罕见。全套地图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国总图和各地区分图,比例为九十万分之一。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个方法,并按方域划分出“二十四至”,从而大大提高了地图的科学性。可惜南宋战乱频发,此图竟毁于战火之中,成为千古遗憾。

    沈括还首创了用“飞鸟图”来绘制地图,以代替传统的循路步法制图。“飞鸟图” 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类似航空拍摄,这使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

    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还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呈现给神宗。  这是中国地图史上木质地形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比瑞士十八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七百年。 

    水利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任海州沭阳县主簿,主持治理沭水

    沈括(10张)

     的工程,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任安徽宁国县令时,沈括还参与修筑芜湖万春圩的工程,写出《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为了治理汴河,他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用“分层筑堰测量法”测出了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直线距离420公里之内,水平高差为63.3米。存世古文献中最早记录水平高程测量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家。 

    医药

    钱塘沈氏有收集药方的传统,受家学传统影响,沈括也注意搜集医方,

    镇江市的沈括塑像

    并汇集成两本医药学著作《良方》和《灵苑方》(早佚),本着为病人负责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验”,并将实物与文献对证,对药物名称和功效进行考证,纠正其中的错误。

    沈括在医药学上的贡献还表现在:《良方》中详细记述了秋石阴阳二炼法的程序要诀,有论者认为应属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体性激素”的制备法 ;《梦溪忘怀录》中关于“药石井”的记述,被认为是最早的磁化、矿化水制备法;《梦溪笔谈》中还对一些矿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记录,如莽草、天竹黄等。

    经济

    沈括在三司共一年八个月,主要成就有两点:①改革盐钞法。熙宁年间,宋廷采取榷盐政策,对解盐实行官卖,为增加盐税收入,政府不断抬高盐价,各地民怨不断。熙宁九年十一月,沈括奉诏改革盐法,提出四点整改意见:限定印钞数量、统一池盐东西路价格、制钞权收归三司,各地方统一盐价。②改革铸铜法。神宗时,钱币铸造达到高峰,钱币的数量也大幅提高,但并不能解决北宋日益严重的钱荒问题。对此沈括提议:稳定盐钞价格,达到以钞代币的目的;增加货币种类,将金银纳入货币流通,可惜神宗并没接受。沈括还提出了“钱利于流”的货币理论。他认为,钱如果藏之不用就是死钱,要使钱增值就必须投放到流通领域。因此沈括主张加速货币流通,通过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来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很多年。[103]  沈括还注意到贸易来往中的顺差和逆差问题,主张根据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节贸易额来达到稳定货币的目的。

    军事

    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在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并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中有近20个条目与军事有关,记述了沈括亲历的一些战事、古代名将的战例、古代的一些战争攻防手段与策略,如“赫连城”特点介绍、战棚的作用分析等,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军事研究资料。

    艺术

    音乐

    沈括是乐律行家,据《宋史‘艺文志》载,沈括还撰写过《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著作,可惜巳佚。《梦溪笔谈》中与音乐相关的记述有40多条,研究并阐述了古代音乐的音阶理论;记述了沈括对唐宋燕乐的研究心得,如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唐宋大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等;并考证了部分乐器的形制、用材、流布与演变。 

    书画

    沈括在书画收藏与鉴赏方面也是行家。他撰写过《图画歌》,用歌诗的方式,对两晋至宋代50多位名画家的作品及风格进行品评,语言精练、视角独到,得到了著名书画家米芾等人的高度评价。 

    其他

    一记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沈括详细记述了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发明活泥字印刷术的全过程及字印的下落,这种活泥字印刷术被誉为“沈存中法”。 [104]  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二记录了能工巧匠喻皓的高超建筑技术,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木经》的部分内容,为中国建筑科技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三记述了治理黄河水患时,河工高超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