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小说的新历史小说的人文主义倾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新历史小说的另一发展趋向:重视通过历史反思,关注已被遗弃的人性。
反思,既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再认识,一种重新确认和重新解构。它是在一定历史转折,文化转型的关节点上,一种带有转折时期的深切忧虑。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理性的限度、实践的两重性,反思人类的精神支点、未来归宿。这种形而上的反思意识融汇在文学作品中,便形成一种新的文学、文化意识。“历史反思”文学思潮使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深深的政治的、历史的以及人性的相互交错的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讲,新历史小说是带有反思性的。作家们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正反两方面对革命现时立场、态度的不同,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拆散神圣形象中的英雄情结,使英雄俗人化,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活物。这种文学意义上的反思,使文学关注点下移,更关注、注重平常生活,不再刻意表现,甚至故意弱化重大历史事件,重新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沉重命题。
这种对革命年代中人性与反人性等具有人类意识的现代问题的历史反思在新历史小说中得以体现,作家将革命历史作为遥远的依稀模糊的写作背景,人物距离革命或远或近,参与革命与否完全不再是人物形象必须做出的选择。新历史小说增加了人类生命、生存意识、宣扬着儒家传统文化精神和具有当代时代特征和传统共性的权力中心观。
在新历史小说中,平常百姓身处战乱之中,却努力生活在政治革命边缘,即使身不由己的被卷入战争,也不会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只是以战争受害者的身份诉说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
《白鹿原》中除了鹿家、白家以及黑娃等的参与,其他人仿佛是戏台前的看客,默然审视着革命斗争。《活着》则以福贵的生活经历告诉读者,战乱时期生命凋落的故事。被卷入革命历史斗争后,富贵“想到解放军对自己的好,觉得应该报恩,替他们摇过长江,可是我实在是怕打仗,怕见不到家里人,为了家珍她们,我对自己说我就不报恩了,我记得解放军的好。” 革命历史小说中着重刻画反面人物的各种恶行,或将其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缺乏人性感性的动物的创作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给予否定和摈弃。新历史小说反复强调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具体生命个体的惨痛经历。他不去刻意表现反面人物,彻底打破二元对立模式。在《白鹿原》中作者没有设置一个纯粹的正面人物,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以德报怨,以正祛邪”坚守“耕读传家”代表着封建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正人君子形象的白嘉轩,仍然会暗施奸计,“巧取风水宝地”。而田福贤,鹿子霖们虽然在政治角色等方面表现出其反动丑陋的一面,甚至有在国共合作失败后严惩共产党时表现出其凶恶的“动物本能的弑杀”,但在人格道德方面仍有令人称道的一面。这样的描写能够揭示历史的真实性。
傅朗西是《圣天门口》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革命的事业,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家。然而,最后的傅朗西却走向了自己终生事业的反面,完成了一种虽然痛苦但却又必然的自我否定,可以说,在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在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带有强烈的血腥和暴力意味的“革命”给广袤的中国大地所造成的巨大灾难之后,傅朗西最终彻底地否定了这种血腥暴力的“革命”,最终认可并皈依了梅外婆、雪柠她们那样一种充满了仁慈、宽恕与博爱的非暴力文化立场。其实在傅朗西的自我否定背后,潜藏着的是刘醒龙自己同样十分痛苦的对于“革命”所进行的质疑与反思过程。
对于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行了格外深邃的质疑与思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颠覆了既往的“革命历史小说”,成功地完成了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新历史小说力图在政治气氛轻松淡薄的写作环境下创作,坚持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其视点多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着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示,体现了其理性的务实精神。 文学必然是民族的,他的躯体内流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和精气。在新文学中,中国作家由民族文化涵养而成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有力的影响和支配着作家的创作。传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较大程度上表现在作家实现了观念的自觉后,在创作中更深入、广泛表现文化的特点。以整合历史文化中的积极精华因素,以唤醒民族记忆、民族感情。历史教育依靠着这些共同的民族财富来塑造民族的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这是新历史小说的一种自觉认识
白嘉轩作为《白鹿原》的第一主人公,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一种文化的存在。白嘉轩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他是一个封建家族的代表,是封建传统文化的自觉守护者,从他身上可以感到中国封建文化的流传和道德观念的积厚恒远。
白嘉轩这一人物的形成,得力于文化底蕴的沉实,他的思维与行为无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构成和规范指导。他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德及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当然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另一人物则是关中大儒朱先生,他是关中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白鹿精灵”的化身,更是另外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文化既是白鹿原传统文化,它是支撑白鹿原的精神支柱,扩大而言之这种传统的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重新寻找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民族前进以及复兴的精神动力,是新历史小说嬗变后的历史担当。 传统历史小说中,基本都是把女性作为批判对象进行歪曲描写的,或是认为女性对历史进程不能起根本影响作用的,人物形象比较模糊。如《水浒传》中对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描写;又如《三国演义》中对貂蝉的描写。在新历史小说中,女性就得到了辨证的分析描写,有过错的不会否认,但历史上有贡献的也能在书中得到公认,而且注重从多角度分析女性的心理世界。如孙幼蘩(《倾城倾国》)、洪高娃(《北方佳人》)、苏麻喇姑、庄太后(《康熙大帝》)等一批女性人物都是处于受尊重与歌颂的地位。又如高阳的《慈禧全传》中,没有用贴标签的手法刻画慈禧,文中也承认她也有母性和女性的一面,心中存在复杂的矛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