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发生的事情

如题所述

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表面上,虽然是个小官,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都受到束缚。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后《赤璧赋》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况下写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难以见到的。 后来,哲宗即位,太后听政,司马光掌权,苏轼被召回朝廷。司马光全盘否定变法内容,这时,苏轼又站出来了,认为变法中有些内容还是值得参考的。结果是,他又被下放。七年后,太后死,哲宗亲政。宰相是从前主张变法的章敦,于是,又打击司马光那一派的人。苏轼因为在司马光时代被召回朝廷做过翰林,因是又被当作了打击的对象,被贬到惠州。因为看到苏轼字子瞻,紧接着又被贬到了儋州(现海南)。一直到六十六岁才遇到大赦天下才被调回。但是还没有走到朝廷就死在江苏常州。 在死前两个月,北归途中,途经镇江,看到李龙眠为他画的像,即席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被贬的三个主要地方的地名来作为自己平生功业的总结,其中的悲苦是难以言传的,同时也显得是那么的潇洒、从容、寡淡、旷达、幽默。这就是苏轼,历经艰难而始终不失真率之心,始终向权贵高昂不屈的头颅。追答

很高兴为您解答!#^_^#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追问

你能回答我这个问题吗?以“东坡突围”为题,运用苏轼的诗词和生平,写一段评述性文字,200字左右

追答

你刚才的问题是抽风了还是?

苏轼和《记承天寺夜游》
——冬云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是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黄州期间的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寥寥八十四个字就创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并饱含着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当时,作者因罹文字狱被贬至此,虽为团练副使却形同罪人,过着失意而闲居的生活.他在经受了贬谪的打击与痛苦之后,在贫困荒僻的黄州,平静了自己躁动不安的灵魂,要以淡泊的生活来修补自己在政治漩涡中受伤的心灵.
苏轼的前半生踌躇满志,决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经世济民.政治上充满锐气,直言敢谏,不愿苟同流俗阿附权贵.由于他坦诚相言,仕途沉浮不定,半生坎坷不平,屡遭贬谪.他在病逝前两个月,对自己的后半生进行了无奈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篇小品文,以独有的慧心妙笔,勾画出一幅清逸秀美的月夜图;自由尽情地挥洒,行云流水般的抒发了性灵.在清冷的月景中,自然地融入他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他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和性格的升华.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受到美的熏陶.

很高兴为你解答

追问

不是,我本来开始问了这个问题,没人搭理我,所以我换了一个问题,但我事实上,是想问这个问题的

追答

嗯?

两个都有答案了。祝你开心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的佛道思想对他起了重要的净化作用。他经常到寺庙中焚香静坐,躬察自省,他要摒弃一切私念杂尘,超凡脱俗。尽管他还是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信仰。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而能精神解脱。以儒家的思想入世,以佛道思想超世,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他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以“内佛外儒”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致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对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懂得人生的艺术,他热爱生活,所以在被贬黄州期间,也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仍能涉笔成趣,触处生春。《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清新隽永的小品就能说明这一点。

这小节送给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