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干扰素好还是用口服抗病毒药好

如题所述

治疗乙肝要讲究时机,并不是一查出乙肝就需要立马治疗。

  实际上,乙肝病毒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人们感染乙肝病毒,多数是在新生儿和少年时期,此时,人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识别乙肝病毒是“外来物种”,人体也就和它和平共处了,此时彼此不造成伤害,也就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健全,人体发现乙肝不是自己人,而是外来物,免疫系统便开始对乙肝病毒发起攻击(医生称为“免疫激活期”)。因为乙肝病毒多数在肝细胞内,想杀死乙肝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必须连同肝细胞一起摧毁。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乙肝病毒的同时,也把肝细胞破坏了。此时就必须治疗了,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2010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治疗乙肝的药物有两类,一是注射干扰素,二是口服抗病毒药。然而,很多患者,面对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时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法好?

  “保肝药”治不了乙肝 抗病毒才是硬道理

  临床中,经常遇到乙肝患者不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建议,自行买药的情况,“保肝药”是他们最常吃的药。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许青田说,在我国,“保肝药”多数是中药,很多人一看是“保肝药”,一下子就被名字吸引了,认为只要吃了“保肝药”,就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其实,“保肝药”在乙肝治疗中只是配角,是辅助治疗药物,乙肝患者千万不能把它当成肝病治疗的主角。

  规范治疗乙肝,注射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药才是硬道理。干扰素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抗乙肝病毒,抑制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二是双向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肝脏。干扰素抗病毒的能力弱,免疫调节的作用强。这里重点讲一下干扰素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的功能。正常情况下,人体有着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保护着人体的正常运转,时刻提防外来敌人对人体的侵略。当人体出现乙肝病毒时,人体免疫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到乙肝病毒,确定它为人体的敌人后,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攻击乙肝病毒。当然,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十分完美,有时候,它会偷懒,不能识别乙肝病毒,放任乙肝病毒在体内“繁殖”;有时候,它会反应过度,集中体内所有兵力与病毒打架,造成两败俱伤,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肝病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肝损伤、爆发性肝炎的原因。

  干扰素很智能,它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让它处于正常的积极状态,免疫系统偷懒时,干扰素让它更勤快,免疫系统过度兴奋时,干扰素给它降降温。干扰素的双向调节,保证了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杀死乙肝病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肝脏细胞。

  口服抗病毒药的主要作用在于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对免疫调节的作用相对较弱。

  目前,临床中运用的干扰素有两大类,一是长效干扰素,二是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有两种,都是进口的,分别是派罗欣、佩乐能,都是一周注射一次。短效干扰素多数是国产的,比如赛若金、贝尔芬等,都是隔天注射一次。长效干扰素效果好,注射方便,价格较高,一个月的费用约为6000元。短效干扰素效果没有长效的好,注射较麻烦,价格低廉,一个月的费用约为1000元。

  口服抗病毒药物目前有四种,其中以恩替卡韦的效果最好,作用最快,其次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耐药率方面,拉米夫定最容易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费用,根据所选药物不同,一个月从二三百元到1000多元不等。

  干扰素的治疗周期为一年,可以延长至一年半。口服抗病毒药的治疗周期不定,医生常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

  干扰素和抗病毒药 二者各有优劣

  选择治疗方法时,乙肝患者经常一头雾水,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究竟有什么区别,应该怎么选择呢?

  免疫调节是干扰素的最大特点,它不直接抑制病毒,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就小。经过干扰素治疗,“大三阳”转成“小三阳”的可能性较大。转成“小三阳”后,说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少了,病毒稳定了,治疗目的也就达到了。干扰素的缺点是治疗过程麻烦,要不停地打针,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头痛、发热、骨头痛等。

  口服抗病毒药的优点在于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能够很快控制人体内的病毒数量。但是,乙肝病毒十分狡猾,当医生对乙肝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乙肝病毒很快就会意识到有外来力量要消灭它,为了不被杀死,它就会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药物就不能再起作用。所以,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与干扰素治疗相比,乙肝病毒更容易变异。而且,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治疗时间不定,停药较困难。

  从以上分析看,干扰素和抗病毒治疗药物各有优劣,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由消化内科或肝病专科专家决定。一般情况下:少年和没有结婚的青年,适合选择干扰素治疗,不良后果少。育龄青年如果使用干扰素,停药半年即可怀孕。出现肝硬化、肝坏死的患者,应禁用干扰素,以防止肝脏的进一步损伤,口服抗病毒药物是最好的选择。病毒量高的时候,比如高到十的7次方或十的8次方时,最好不用干扰素,因为干扰素不能很快使病毒数量下降,此时应选择口服抗病毒药。另外,孕妇不能用干扰素,应考虑口服抗病毒药治疗,口服药物中,以安全性高的替比夫定为首选。

  需要提醒乙肝患者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直接杀死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在人体内超过半年,人体不能将其清除的话,患者就会从急性乙肝发展成慢性乙肝。乙肝病毒非常小,它可以穿过肝细胞的细胞膜到达细胞浆,再从细胞浆到达细胞核,最终成为肝细胞的一部分。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直接进入肝细胞的细胞核内,所以,直接杀灭乙肝病毒还是一个梦想,治疗的目的是抑制体内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延缓或阻止乙肝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方向发展。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多数是暂时的

  无论使用短效干扰素还是长效干扰素,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则较少。但是,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多数都是暂时的,随着治疗的延续会减轻或消失,或者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不用过度关注。即使不良反应出现持续苗头,专家对这些不良反应都有解决办法。

  感冒样症状 临床上将“发热症状”和“全身肌肉酸痛”共同称为感冒样症状。产生感冒样症状的原因,专家认为是干扰素调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对乙肝病毒的“战斗”,身体反应激烈所致。

  感冒样症状的突出表现是发烧,发烧症状通常在注射第1针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烧症状,体温可达38℃~39℃;1周后打第2针时会有所减轻;再过1周打第3针时发烧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如果存在发热症状,烧到38.5℃以上时可对症治疗,服用解热镇痛药即可。全身肌肉酸痛打第1针后的24小时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症状,直到第3针后症状减轻,可服用止痛片来缓解不适。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第3针后所做的血常规检查中可发现。患者大多数没有感觉,少数人会出现牙龈出血、头晕、乏力等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时,医生会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和升血小板药物,严重者可用促白细胞生长的药。

  脱发 使用长效干扰素1个月到半年期间,患者会有脱发现象。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脱发现象可慢慢减少,并且有新生头发逐渐长出。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脱发现象,且不需治疗,停药后头发就可重新长出。顾及个人形象者,可以戴假发来度过这段治疗期。

  由于长效干扰素在治疗效果上有突出表现,与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相比,其治疗收益显然更大,所以患者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因为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以至于前功尽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