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好在哪?

如题所述

没有好在哪。雷雨的水平并不太高,设计也与某世界名著非常相似,一直以来有抄袭之争。但是在曹禺二十多岁的时候,这样一个剧本在没什么话剧的中国弥足珍贵,而且政治正确、题材新潮(乱伦在那会可比不得现在)、搬演门槛低、角色设置贴近生活、观念较激进前卫、导演难度小(看看曹禺先生的舞台提示之多,我要是导演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因此各地经常上演,渐成经典。经典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不太次,名气的累积会越来越不可撼动。其实雷雨的写作并不太高明,思想的时代性也过强了。所关注的人性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境遇下扭曲的人性。一旦脱离大环境,这些人性并不具有太多普遍性。这两年北京人艺的《雷雨》经常引起观众的笑场就很说明问题——这个剧本的生命力有限。而《茶馆》的剧本价值则一直被压制和低估。其实它的价值应该说是在《雷雨》之上的,甚至之上很多。但是因为价值观的问题,《茶馆》并未取得自由的发展空间。甚至解放后、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些剧本,都比《雷雨》不差或更优。当然,这一切不能脱离时间,曹禺先生在那个时间写下的《雷雨》确实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丰碑看过剧本的人也知道,《雷雨》剧本是有序幕和尾声的,但是现存的演出版都没有这两部分。这原因很多,除了当时观众对时空转移的理解能力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原因,恐怕也是基于三一律考虑。毕竟这两部分篇幅很短,和主故事联系不强,一定程度上可以舍弃,但是对化妆、布景、服装的要求极大增加——你要考虑多置一个景,还要多做一堆衣服,四个演员(虽然可以用周府下人来演),还有抢妆。虽然最复杂的序幕到第一幕周朴园的抢妆曹禺先生设计了四凤和鲁贵的一幕一场来隔开,但是四幕和尾声鲁侍萍的抢妆则时间非常短,技术上是欠考虑,难以完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演出时舍弃头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两部分留存在演出中了,可能《雷雨》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还会下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完全符合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中的三一律剧情发生在同一天,同一地点,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雷雨》主要剧情(三幕)发生在周家一个客厅中,还有一幕是在四凤家中。从上午演到当天深夜两三点。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不知道有没有看过,即使是类似梁祝,窦娥冤,长生殿这样过程很揪心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雷雨》里面上一辈做的孽明明已无瓜葛,偏偏侍萍又嫁了周家下人,自己女儿送回了周家继续伺候周家少爷。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中国传统中,这样的剧本是不能讨好观众的。所以《雷雨》可以说是牛逼哄哄的划时代的作品(这还只是曹禺的处女作……)为什么戏曲过程那么悲,结局很圆满?那时候看戏不看到高中状元含冤得雪不肯散场的~中国人喜欢回避冲突,把矛盾和谐化了,善恶有报看着好爽的对不对!哭哭啼啼看完,然后拍拍屁股又能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如:梁祝虽然两人全死了,但是在另一个世界又团圆了。如果真要把《窦娥冤》改成真正的悲剧写到刑场斩首就该停了。血溅三尺白练,六月飞霜,楚州三年大旱,赤地千里,了无人烟——全剧终。

第2个回答  2017-12-25

《雷雨》就单从戏剧本身的价值来讲并不是特别优秀,算一部十分严谨的作品,三一律的运用和对西方悲剧结构的借鉴,嫁接在了一个中国的大家庭上,有些地方是很出色的,但也有些地方是很概念化的。个人觉得曹禺的《雷雨》不如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下面从优缺点上分析一下。深刻的伦理悲剧。《雷雨》借鉴了古希腊悲剧常用的命运悲剧主题,人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乱伦的陷阱,这部剧以《雷雨》冠名,故事始终是在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下进行,就像下雨前的闷热,这也是曹禺先生对命运的一种暗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严谨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雷雨》的严谨堪称话剧之典范,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冲突,在每一次对话之中都存在着冲突的激化或者缓和,每个人物之间都有一种压制和被压制的关系,这些导致了上面所说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人物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成功,周朴园的霸道,周萍的软弱,周冲天真的理想,蘩漪对爱情的渴望对强权的反抗,鲁大海的革命精神,侍萍的憎恨和坚定,四凤的纠结与无助。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巧妙的融合到了主题之中,在种种强弱对比的情节中,得到了强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