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打仗,为什么总要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这是在鼓舞士气吗?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很有趣,那就来说说吧。

单挑的这种战斗方式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作战方式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单挑的战斗方式才经常出现,这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加凸显出战斗人物的特征,让主角光环更加耀眼,如果是群战的话,主角也就被淹没在人群里面了,再者如果讲排兵布阵的话在视觉上很难呈现给观众、而且即使呈现了观众也不能一定能看懂,二人单挑是观众能直观感受到的。

单挑战斗方式虽然存在,而且更多的还是存在在战斗能力低下、装备薄弱的冷兵器时代早期,因为如果有远距离射程的武器的话,安排杀手提前就射杀了对方将领就好,何必伤神费力。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战斗场面,如果我强敌弱,兵力数倍于敌人,可以轻松拿下对方,将领是有病么,还会去和对方将领冒生死之险单挑。所以单挑一般出现在遭遇战或阵地战中,两军对垒,两边士兵的士气都差不多,军械实力都大体相等的情况下,双方要拼的,就是士兵的士气了。毫无疑问,对将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

古代打仗,专业的士兵还是相对较少,很多士兵都是农民,是临时工,所以临时工哪有那么卖命的。所以士气是取胜的关键。假设,我方武将击败了对方的武将,或者击杀了对方的武将,我方士兵都在后面看着呢,会是什么反应呢?肯定是大声叫好,热血沸腾啊!牛啊,我们这边的武将就是牛啊!胜利!而对方的士兵呢,肯定发怵啊,对面这么牛?那对方的士兵是不是很有牛啊?能不能打过对方啊?

对比出来了吗?双方士兵的士气立刻就显现了出来,一方士气高涨,一方士气低落。

通常情况下,获胜一方的主将会直接命令士兵冲阵,就是率先发动攻击,毕竟士气这东西,可遇不可求,这也是很多古代兵书上写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从另一方面讲,将军单挑也能减少战斗减员,这在古代人力资源紧缺的时代,战俘也是新的战斗力量。

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战斗的目的都是消灭对方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战斗力,所以一定是以最为现实的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的,将领对战和单挑在历史上都有,但这毕竟风险太大,为将者通常还是不会选择这种打法的。可以说单挑战法是有的,却远不如演义版和电视剧中那么神奇。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4
将领先打,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士气很大程度上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双方选择最强的人单挑,一般都是将领,以表示我比你更强,借以打击对方士气。
实际上你说的这种将领先单挑的情况也就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回看历史,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大战,看看记载基本没有人出去单挑的。
如楚汉战争,项羽的厉害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指挥军队,你看项羽带兵打仗,什么时候他出去单挑过。而且真正历史上的名将,比如韩信、姜子牙、孙膑、吴起、廉颇、李牧、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以致后来的戚继光你看看有几个人在历史上真正记载是单挑的。
第2个回答  2019-08-16
将对将,打赢了鼓舞士气还能减少伤亡
第3个回答  2019-08-14
古代打仗都是如此,将对将,如果哪一方的武艺高强,把另一方打败了,跟着就是带领士兵冲杀,这一场仗就赢了。
第4个回答  2019-08-14
对的,是在鼓舞士气,因为打仗士气很重要,这样两方将领先单挑赢的那一方士气保准要高的,打起来也会特别英勇,不过也不是总会单挑的,得看双方将领个人的武力值高低的,如果一方特别厉害,一方有点弟弟的话,那保准也不会应战的,开打之前会叫阵,一般都是有信心那方叫的,如果被叫方明知道打不过也不会应战,虽然也会让己方士气低落,但是总比被打败要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