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评价

如题所述

顾炎武: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韵》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广师篇》
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虽青主读书四五十年,亦同此见。——《与潘次耕札》
【解读】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大思想家、大学者。1663年(清康熙二年),顾炎武到太原访傅山于松庄,开始了他们志同道合的友谊,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顾先傅二年去世之前,顾经常住在山西,与傅山以志节相砥砺,以学问相切磋。顾炎武对傅山仰慕已久,初次会晤时傅山已58岁,便作诗赞他为日暮行雨的苍龙,晚春开花的老树,这是对傅山一生坚持气节、奋斗不息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傅山晚年著书、学问醇深的由衷赞叹。后来顾炎武又评价傅山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超尘脱俗的态度和品格,值得自己学习。这一评价,既概括了傅山的道德人品,也概括了傅山的学术品位。顾炎武在写给他的得意门生潘次耕的信札中,特别强调了傅山“读书四五十年”的功底和他著述中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认为是后学的榜样。
毕亮四:
公他高洁,扫除百年芜秽靡蔽,一意孤行,不在龙门之下。——《西北文集》
【解读】毕振姬,字亮四,高平人,明末乡试中曾得头名解元,为一时名士。清顺治时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公余独坐陋室中,布被瓦灯,伏读不倦,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等,自称是西北之人,因此其文集名为《西河文集》。傅山与他交往,学术见解时合时不合。傅山别号“公他”,毕亮四评价他的思想学术说:“公他高洁”,“高”是高瞻远瞩,立足点和境界高;“洁”是不受时弊污染,不为流俗所蔽。毕亮四认为傅山在思想文化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扫除百年芜秽靡蔽”,即明代后期以来思想学术界的种种弊端。还说傅山“一意孤行”,以巨大的思想学术勇气,冲决一切束缚,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超前突破。毕亮四的评价,非常切合傅山的思想特色和学术风格。最后一句是论定傅山的思想学术地位,认为“不在龙门之下”。“龙门”,指河东龙门县人王通,隋代大经学家,曾讲学河、汾,著有《中说》,四方学者自远而至者千余人,死后门人私谥为“文中子”。毕亮四把傅山和王通这两个山西籍大学者相比,就其影响之大而言,还比较切合;但就其思想的创新和意义的深远而言,傅山远远超过王通,毕亮四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