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德中央集权制度是什么

如题所述

  韩非总结战国诸子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集一切权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下设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以外,还有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罚)、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室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地方政府设郡、县,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有县令(万户以上称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掌一县政事);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中央集权制巩固与否的关键在于皇帝对法(法律、法令)、术(权术)、势(权势)、度(限度)的掌握和运用。如果皇帝能驾驭权臣、控制地方、管辖百姓,中央集权就是强大的、巩固的,否则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权运用失度,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超出农民所能负荷的限度,结果农民起来摧毁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统一车轨、驰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同时秦又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统一文字
  汉朝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叙》里说,战国时期,各国“田畴异(亩,田亩大小不一样),车涂(途)异轨(车辆的宽狭不一样),律令异法(法令不一样),衣冠异制(衣服帽子的式样不一样),言语异声(说话口音不一样),文字异形(文字写法不一样)。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范本。那时候,因为“官狱职务繁”,迫切希望进一步简化文字。县吏程邈因得罪始皇,关在狱中,他经过十年的悉心钻研,造成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文字。秦始皇知道以后,很赞赏这种简化的字体,免了他的罪,升了他的官,把他编造的简便文字命名为隶书。隶书到西汉初年就通行全国了。隶书书写简便,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灵渠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一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秦派兵进入越族地区时开凿。灵渠长34千米,其中4.5千米为人工开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是保证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一项战略工程。灵渠初名秦凿渠,或仅称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渠,唐以后始称灵渠。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难。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将河道开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杀缓流速,利于平稳行船。同时,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叫“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它充分说明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
  ◆秦长城
  秦统一以后,保留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和连接,建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的长城,长五千多公里。秦长城北边的一段,沿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往东,经滦河上游直至辽东,位置在现在明长城的北边。秦长城遗迹,至今仍有残存,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甘肃岷县城西,开城县北均有长城的遗址。这些遗迹有的是用土掺碎石子夯筑,宽窄高厚因地形而异,一般下宽5米,高约1~4米,夯层8~10厘米;有的用石块砌成内外整齐的城墙,保存完好的地段,有的高5~6米,下宽5米,上宽3米。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其作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7
秦朝的郡县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