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如何翻译?

如题所述

翻译: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该句出自刘开的《问说》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君子的学习一定是喜爱问的。问和学,是相互辅助地进行的。不学就没有用来获得疑问的方法,不问就没有用来增广知识的方法;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是有时还不能在实际上应用;认识了事物的整体,但是有时还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

舍去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德才比自己高的人,问他(们)是用来破解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到有德有才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比不上自己的人,问他(们)是用来求得(某一方面的)收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凭借(自己的〉能力强向能力不强(的人)提问,凭借(自己的)学问多向学问少(的人)提问”。

(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问他(们)是用来凭借问的内容共同研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互相诘问,详尽地探讨,从而明晰地辨别是非。

肯定自己并且否定别人,是世俗人的共同的弊病。学问并没有通晓,却硬要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随便地凭借主观猜测,像这样的话,那么终身儿乎没有什么值得问的事情了。

(对)德才比自己高的人,世人妒忌他因而不愿意问他;(对)比不上自己的人,世人轻视他因而不屑于问他;(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与他亲近而不庄重地相处,因而不乐意问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其中一定有一次失误。圣人不明白的道理知识,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明白的道理知识;愚笨的人能够做的事,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事。真理不是专门存在于某人,因而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啊。

既然这样,那么“问”能够少得了吗?因此身份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卑贱的人,德才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分段赏析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到第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到第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

1、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

2、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

“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31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君子的学问必定喜欢问,“问”和“学,相辅而行为准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