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老鼠效应

如题所述

饿老鼠效应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分别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喂养。

甲组享受“优惠待遇”,每日给它们充足的食物,饱食终日:而乙组则遭到“歧视待遇”,每日仅提供给它们相当于甲组60%的食物,故意让它们饿着。

实验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甲组老鼠的寿命较短、行动迟缓,没活过1000日便命归西天了。而乙组的饿老鼠寿命翻了一番,活过2000日才寿终正寝,而且它们的皮毛光滑,皮肤紧绷,活动快捷。更耐人寻味的是,“饿鼠”的免疫功能比“饱鼠”略高一筹。

此后,科学家们逐渐扩大实验范围,对鱼、兔子、猴子等动物进行类似实验,所得结果大同小异。这就是饿老鼠效应。即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纵欲,早衰短命。这个规律的重点在于“节制”二字,饱老鼠无节制地吃喝,无节制的欲望最终导致短命的悲剧。

人类也难逃饿老鼠效应的影响:

1.无节制的加班,消耗的是身体健康。

2.无节制的拖延,越靠近deadline,就越焦虑。

3.无节制的刷手机,会耽误正事,陷入自责和内疚状态。

4无节制的吃喝,容易体重超标,其至越来越厌恶自己的身体。

5.无节制的减肥,容易得厌食症,无法安心享受美食。

只有学会自律,自我节制,才能不受欲望的摆布,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律的目标不是让自己一直处于鸡娃状态,鸡娃状态只会让人越来越紧张、焦虑,无法放松。自律其实是让自己处于“微饿”的节制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对生活有希望和规划,每晚心满意足地躺下安眠,清晨满怀期待地睁眼。

当人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就能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这时,整个人都会处干有活力和能量的状态,时间的流动变得更有生命力!

处于“微饿”状态的人,就算突然遭受生活打击,也能有很好的心理韧性,让自己恢复到自己本来的位置。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给出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在这里,“推迟满足感”其实就是让自己处于“微饿”状态。

正如电影《饥饿游戏》中那句经典台词:一点点希望是很好的,而巨大的希望是毁灭。适度的自律,能让我们的身心处于“微饿”的活力状态。朝着那一点点希望不断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