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老祖宗的观念在如今饱受争议

如题所述

华汉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在长期质朴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了一系列语言精简且通俗易懂的俗语。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俗语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俗语产生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运用,实用性和真实性非常高。
古代时的农民目不识丁,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多,可俗语是个例外。
朗朗上口的俗语没有高深莫测的语言和词汇,用直白的话语总结出各方面的经验。
与其说是口口相传下来的经验之谈,其实俗语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虽然是由平民百姓创造出的智慧结晶,但俗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就不乏有总结了人际交往经验的俗语,例如:男无性不刚,女无性不秧。
一、男无性不刚
这句话中的“刚”指代的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而是一种象形的寓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的性格如果凸显不出来的话,就会如同一堆废铜烂铁一般。
盲目追求合群的性格只是随波逐流的结果,在平庸的人群中根本无法凸显出自身优势。
鹤立鸡群不只是一个成语,正因为仙鹤外貌特征出众且有独特的性格,才能在鸡群中脱颖而出。
而男人亦是如此,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唯唯诺诺的男人很难争取到合适的机会,即便有惊世的才能也发挥不出来。
男人在生活中要自强不息,盲目自大很容易对自己产生错误认知。
有勇的同时也要有谋,二者兼顾之后才能更容易成家立业。
性格与命运息息相关,男人未来能取得的成就绝大一部分取决于性格。
二、女无性不秧
这句话中的“秧”自带的并不是田地里的秧苗,和上半句的尾字“刚”差不多,都是一种很抽象的形容。
后半句的意思是,女人如果性格太要强的话,就像田地里的秧苗一样会迅速枯萎衰败。
从语法的角度上来讲,后半句运用到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所表达的肯定语气会比一般肯定句更加强烈,嗯嗯起到不容置喙且进一步的肯定效果。
古代可以说得上名字的女性名人少之又少,毕竟是男性为尊的时代,女性的地位很低。
封建时期的女人被条条框框所约束,只能在家遵守三从四德的规定,整日拘泥于家院里的柴米油盐。
可有一些女性为自己而活,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可性格强势的女性毕竟是少数,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有了后半句。
三、对俗语的理解不要太片面
这两句话中的“性”字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不了解的人会下意识的往两性关系上想。
不过这里的“性”和男女关系不同,指代的意思是现代汉语中的性格。
古人大多含蓄内敛,不会轻易将情感或两性关系摆在明面上讲。
就算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百姓,也不会对两性关系直言不讳。
更何况还是古人口口相传的俗语,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
这两句话的意思,无非是想表示男人的性格要强势一些,而照顾家的女人性格应该弱势一些。
放在古人身上十分贴切,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体系由母系过渡为父系再演变成至今的男女平等。
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形成,甚至在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仍然有些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对男孩有特殊追求。
男子是家庭与社会的核心,可并不是唯一核心,女人也能顶起半边天。
以前男性的性格可能关乎到家族的兴衰,如今丰富的职业选项,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曾经光宗耀祖的形容词只属于男性,可现在女人也可以闯荡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性不用再将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男人,性格也没有强弱之说。
总结:
并不是所有的俗语都能百分之百的运用到当今社会,时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今这句俗语的后半句就已经不再适用了。
男性平时的性格确实应该强势一些,所有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都应该去争取。
而女性不再受封建时代里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如男子一样去为事业而闯荡,用双手打拼更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