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有两个人,一个袁世凯,一个徐世昌,都是清末政府官员,也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精瘦,乱世自然。从来不拿自己枪的许世昌凭什么?


第一,徐世昌有君子的一面,做事一向谨慎。在没有嚣张气焰的时候,在晚清到民国的官场上,这样的做派让他少了敌人,多了朋友;第二,徐世昌有智者一面,懂得兼收并蓄。他能紧跟时代潮流,永远不会真正疏远与旧派的关系。这使他始终能够保持上上下下,无论是旧派当权还是新派独霸,没有人能忽视他;第三,许世昌有小人的一面。面对重大事件,他从不暴露自己。他只在幕后扮演主要角色。他善于取长补短,避灾避批评。


正因为如此,徐世昌在官场上才会有“水晶狐狸”的名号。一点点有一些贬义,但更多的不得不佩服。



1855年,许世昌生于河南卫辉。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可以和孟母相提并论。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功,不惜典当财产,请老师教孩子。如果家里有三份食物,我们宁愿扔掉一份,也不愿让孩子们滋生贪婪。人们建议她去富裕的亲戚家,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认为贫困会磨砺她的孩子的精神。


徐世昌很幸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这决定了他以后虽然有一个圆滑的小男人,但性格永远是站着的。


令我妈妈高兴的是,许世昌不仅擅长阅读,而且擅长看书。她二十多岁,很有才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袁世凯。


24岁时,一次邂逅让徐苑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不擅读书的从心底里欣赏许世昌的才华,当场称赞他:“举人(许的号码)真是太棒了。”


袁世凯一直是个很会看人的人。注意他对许世昌“妙”字的赞美。“水晶狐”的味道,可以说是未来在这里了。


袁世凯见人才就笼是他一贯的凶狠手段,这次也不例外。袁世凯得知徐世昌缺钱后,当场给了一百两银子,帮助他在天府考试。


这是两个人半条命合作的开始。

在瘦百两银子的帮助下,徐世昌后来的科举考试一帆风顺,最终在高中成为秀才。


但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后,徐世昌迎来了十年寒流,直到袁世凯邀请他出任北洋新军首席智囊。


从翰林到前途未卜的北洋新军,只谈仕途,这是走下台阶。但人生最大的机遇往往是走下台阶,迎来一个广阔的世界。


毫无疑问,徐世昌当时的眼界和胆识都是一流的。



徐世昌一到北洋新军,他的八面玲珑立即派上用场。当时袁世凯被弹劾扣年薪,滥杀无辜,眼看就要被追究了。结果徐世昌利用人脉稍微动了一下,一场灾难立刻无形中消失了。


从此袁世凯对他感恩戴德,信任有加。


北洋熊雄和文丹的最佳搭档从此诞生。


随后,这一对北洋文武英雄共同应对三大事件。


第一,戊戌变法。都说袁世凯摇摆不定,最后徐世昌果断建议:“不如依附皇帝,得功名。”


所以袁世凯毅然改革荣禄,并在荣禄背后改革慈禧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这样。


第二,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先是想杀袁世凯,然后又逼袁世凯回乡养病。这时,徐世昌是东北三省的省长。徐世昌得知此事后,立即辞职避险,既有自保之智,又有与袁进退之意。


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第三,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清廷、南方革命党三方博弈。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袁世凯如何脚踏两只船,赢得天下。其中,徐世昌的建议和提议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圆滑高明,就是这个。


袁在位后,徐世昌的表现依然卓越。他从来没有真正走在袁世凯的后面,但总是明智地走在袁世凯的一边。


看到袁世凯当政时安然无恙,他当国务卿也就差一半。不要小看这半拍,这是官场大智慧。


看到袁世凯是违背民心的,失了民心的,他不是从背后卖国贼,而是有分寸的从一边走开,不要小看这一边背后的势力,这也是官场的大智慧。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互相争夺。你看看徐世昌,你没见过他明确的改革,只是等着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然后当选总统。


当然,他也知道渔翁之利是一时之利,所以皖皖之战终于定下来了。曹锟大获全胜之后,可以静下心来,过上二十多年的生活。


你看,李跟不一样。他总是想坚持什么。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李是民国伟人,而徐世昌却得不到这样的评价。


因为世人看得很清楚,许世昌是庙里的奇人。


无论好坏,都是值得敬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徐世昌的“水晶狐狸”称号来自袁世凯的儿子袁。所以,徐世昌不是晚清的水晶狐狸,而是民国政治中的水晶狐狸。

许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府,是袁世凯的老家党。同时,徐世昌祖籍是浙江宁波鄞县。到明朝末年,徐世昌的足迹已成为徐在天津寿骑塘的家。所以,徐世昌在遇到浙江宁波、天津、直隶、河南卫辉的时候,就认清了自己的家乡,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


许世昌小时候家里有困难。他是在担任准宁县知事时认识袁世凯的。袁世凯当时只是继承了父亲很多遗产,不能挥霍。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参加科举考试,被选为官员。


31岁徐世昌读书时,袁世凯已经从军多年,多年来一直是朝鲜的“大皇帝”。到1897年,徐世昌已经当了十年院士。翰林院虽然是朝廷后备干部的集散地,但徐世昌在翰林院的工作一直没有做好,他的主要精力是结交权贵,上下疏通。这种努力真的让人佩服。

当时袁世凯有一句断言:“天下翰林真能通。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佑镇、许举人、杨连富算三个整体,张继算一半。”这个评价是对晚清官场最直观的评价。


张幼桥是张培伦,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此人与张之洞在先秦被称为“清牛二教”,可见其才华与能力。中法战争中,张之洞掌管两广军队,取得优势,成为洋务集团骨干;张培伦在马尾海战中战败,成为笑柄,被撤职查办。李鸿章没有嫌弃他,让他做了女婿。张培伦从清朝到西化的转变,大概是晚清最戏剧化的一幕。


杨连富是杨士奇。他和弟弟杨是李鸿章和袁世凯的重要家人。很多人把杨士奇比作清末的“贾诩毒枭”,因为他策划了袁世凯收买清宫的阴谋,袁世凯除掉岑春煊和屈宏基的阴谋是袁世凯的第一谋士。


张即之是张謇,清末状元,后清党翁同龢的“翁门六子”之一。张謇和袁世凯一起随吴长庆进入朝鲜,是吴长庆的左膀右臂。后来袁世凯光芒万丈,同事们都羡慕他。原本支持袁世凯的张謇改变态度,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批评袁世凯。后来直接分手了。张謇辞掉袁世凯,成为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实业家。

我们今天所说的徐世昌,可以说是袁世凯“三个半翰林”中成就最高的。


徐世昌一生最不能理解的选择,就是放下最昂贵的“翰林院编修”,帮助袁世凯培养。他成了一个小小的“监督全军总参谋部军务营”,成了袁世凯的秘书长、参谋长。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直接对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来袁世凯被贬为官,徐世昌也是主管多家央企的“邮政大臣”。


因为徐世昌影响太大,满清不得不组织责任内阁的时候,徐世昌还在名单上。


正是徐世昌对袁世凯的好感,使袁世凯在三年退隐后重返中央,一举夺得清朝最高权力。袁世凯在准备称帝的时候,从来不敢把徐世昌当臣子,而是把徐世昌、赵尔勋、李靖西、张坚列为“嵩山四友”。袁世凯死后,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比袁世凯、段、曹锟、张还厉害。


清末民国时期,徐世昌确实擅长长袖善舞。他在上个世纪前20年发挥了核心作用,无论是旧满清贵族还是北洋宪政知识分子都尊重他的观点,以至于他一度被尊为晚清“太傅亲王”,超过了袁世凯的“太保亲王”。最搞笑的是,许世昌在即将就任民国总统的时候,还去故宫征求溥仪的允许,被当作笑话流传下来。

但这样一个退了十几年政,八十多岁的人,却不断呼吁国共合作抗日。日本侵略者入侵时,想请他主持华北事务,甚至带来了溥仪的“圣旨”。徐世昌厉声呵斥,厉声拒绝。


1939年,徐世昌终于在天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个圆滑的人,不会挑毛病。水晶狐狸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第2个回答  2021-03-12

徐世昌(1855-1939 年,河南卫辉人)出身贫寒,却从一介寒门士子,官至清廷协理大臣,再到民国总统。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对时局的敏锐察觉,以致人送外号“水晶狐狸”。

徐世昌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士大夫教育。袁世凯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刚满24 岁,一身青衫,却意气风发,让袁大为惊叹,当即与之结拜。当时,袁世凯还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阔少,比徐世昌小4 岁。

徐世昌中举后,因为没钱,不能进京赶考,袁世凯便慷慨解囊,赠银200 两。此次,他轻易地中了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3 年后授编修。在明清两代,翰林院是为科场尖子专设的最高机构,当朝大员都出自这里。不过很遗憾,掌管翰林院的大学士李鸿藻并不重视徐世昌,认为他“虚矫过人”,难堪重任。确实,在翰林院,徐世昌对人际关系可谓用尽心机。比如,徐世昌的远祖由浙江迁直隶,后来才移居河南,但他遇到以上3 个地方的人,都必定要攀老乡、拉交情。

幸而此时,尊称徐世昌为“大哥”的袁世凯一路顺风,给他的仕途带来转机。1895 年,已投奔淮军的袁世凯,被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转眼就成了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1897 年,在征得徐世昌的同意后,他拟了一道条陈,奏请外放徐世昌,以翰林身份“纡尊”到新军军营担任秘书长兼参谋长。就这样,徐世昌来到天津小站,在新军军营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

帮助袁世凯和徐世昌从晚清政坛脱颖而出的,还是维新变法中的倒戈。1898 年9 月16 日,光绪亲自召见了袁世凯,满以为他忠诚可靠。孰料袁世凯回去后,徐世昌重新为他做了局势分析。最终,袁世凯权衡利弊,向荣禄告了密。9 月21 日晨,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彻底失败。此后,徐世昌、袁世凯的名望与地位可说是扶摇直上。特别是徐世昌,在袁世凯的推崇和举荐下,短短数年后,就从一个穷翰林升到军机大臣、尚书、总督、钦差大臣。1908年,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开始排挤袁世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世昌也得以保全。1911 年5 月,清廷预备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徐世昌被任命为协理大臣。然而,他坚辞不就,坚决保举袁世凯。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终于东山再起。而出面邀请他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不过,徐世昌并非完全死心塌地与袁世凯并肩战斗,他还是藏了私心。1912 年,当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徐世昌并没有马上随之就任,而是隐居到了青岛。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局势还不明朗,需要继续等待。1914年,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当他再次邀请徐世昌出任民国政府国务卿时,徐“喜而不寐”:一是因为国务卿的职位不低,二是因为他也看出来,袁世凯已经站稳脚跟,自己不会站错队。

然而,鉴于局势的变化,徐世昌最终还是与袁世凯背道而驰。

1912 年,袁世凯在登上权力巅峰后,开始梦想千秋万代的“家天下”。可是,日本驻华公使向他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称帝的先决条件。袁世凯向徐世昌问计,徐建议采用张作霖对付日本人惯用的手法———久拖不决。袁世凯采纳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武力威胁,加之急于称帝的私心作祟,这个计策最终流产。1915 年,中日正式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愤怒。徐世昌也愤懑至极,干脆一连十多天闭门不出。后来,袁世凯屈尊降贵,主动上门说尽好话,他才悻悻回到国务院办公,但两人的分歧已显露端倪。

有人说,徐世昌不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一旦袁称帝成功,他作为老大哥还得给皇上下跪,所以内心不平。实际上,徐世昌对当时的局势洞若观火。在袁世凯称帝后,他曾发出如下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徐世昌对政局的认识是何等的准确,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丝毫没有狭隘的哥们义气。这或许才是他“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官运亨通的秘诀所在。

1918 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直系段祺瑞与奉系冯国璋相持不下,于是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作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然而,1922 年,直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获胜,控制了北洋政府,曹锟、吴佩孚遂指斥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租界。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天津、北平相继沦陷。日寇曾考虑让徐世昌出山组织傀儡政权,并派与之关系密切的曹汝霖登门游说,却遭到断然拒绝。日寇不死心,又派徐世昌的得意门生章浸、金漫前往游说,同样遭拒。1939 年春,徐世昌患膀胱炎,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到北平治疗。但因怕被日本人劫持,他坚持不肯去。同年6 月6 日,他病逝于天津。徐世昌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蒋介石为了表彰他不为日伪利用的晚节,以国民政府名义为他讣告国人,公开哀悼,并拨发了一笔可观的丧葬费……

第3个回答  2021-01-01
徐世昌,他有着水晶狐狸的外号,却做事比许多人都正直,他在袁世凯死后,坐上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在他在位期间,日本人正要谋图侵占中国,他在东北等地与日本人苦心周旋,使当时的民国寸土未失。徐世昌不是什么一等一的政治家,但是他却是中华传统意义上的书生,有着古人的风骨和气节。
第4个回答  2021-01-02
徐世昌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大总统,他曾经是袁世凯的好友。他担任大总统期间,也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