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1962年读后感?

如题所述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2
《傅雷家书》读后感之一

随着八十年代的初版面世,《傅雷家书》已经成为流行的经典,不光是在当时,至今,这本书都成为必读的名著,而且这本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发挥了启迪作用,既深且远,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被称为“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通俗易懂,总共摘编了傅雷先生与两个儿子从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本书的作者——傅雷先生。

傅雷先生从事翻译工作,他译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种历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等等。除了这个职业,他还是著名教育家,美术评论家。而且,更高贵的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他所具有的性格和品质: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初受到迫害,遭到各种形式的凌辱,傅雷先生都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挺过去了。而且,正是傅雷先生的这些高尚品质,使他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出人头地,不仅多才多艺,还具有像傅雷先生一样爱国爱民、治学严谨、诚信笃行的高尚品格。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鼓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人格的高贵。就比如他对于“八股文”的观点:使人思想懒惰,感觉麻痹,遇事不认真负责。傅雷先生不仅对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还在于艺术和人生,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对人格的写照再次毫无遮掩的流露出来。

在生活中,傅雷先生也是一个“狼爸”,傅聪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还不听傅雷先生的警告,于是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样的父爱是以严厉衬托出来的,这是父爱的不同于常于的表现形式,可见父爱深沉而又伟大。

一本《傅雷家书》,表现的并不只是傅雷先生对他两个儿子的教诲,还在于反映广大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成绩不是第一位,人格应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的人品,才能让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才能使一个人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才会懂得什么是感恩以及怎样去感恩,像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会发现原来世界上到处都留下了爱的足迹。

总相信傅雷先生的“家富富不过三代”,常学习傅雷先生爱国爱民、诚信笃行的高尚品质,永希望傅雷先生的一席话能带给我们别样的人生!向傅雷先生致敬!

《傅雷家书》读后感之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的父爱一样,有许多令我感动的细节,臂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陌生的因素,不顾困难重重,坚持给孩子寄有关书籍,并且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先生的这些话,使我终身受益。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也是一个严厉的人。曾几何时,我也曾因此怨恨过他,在那时的我看来,他简直不近人情。当我取得优秀的成绩时,他并没有如我所想般夸奖我,只是淡淡的鼓励我要继续努力;当我考试失利时,他也没有安慰我,只会皱着眉,严肃地和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我想,如果不是妈妈曾经告诉我,父亲会在暗地里为我的成绩开心,我恐怕现在还会怨恨父亲,而现在,我已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他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习惯把爱掩藏在厚厚的外壳下罢了。

《傅雷家书》给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从这个苦心孤诣教子孺篇中,我看到了傅雷先生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著名的施蛰存曾经这样赞美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这说明了傅雷对儿子的重视及关心。

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盏明灯。这位睿智的长者将他毕生的生活智慧浇注在这二十多篇书信中,需要我们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去领悟。
第2个回答  2022-03-11
王恬
春节期间,我陪着孩子到市图书馆看书。书架上,拿起《傅雷家书》,翻开第一页就没舍得放下,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十年间,父子二人丢失的那么多书信,究竟还会有多少我们看不见的情真意切。
《傅雷家书》这本书通俗易懂,总共摘编了傅雷先生与儿子从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
对于傅聪而言,傅雷先生亦父、亦师、亦友。书中,相隔千万里,傅雷以不同身份谈论着关于彼此的事情。
作为父亲,收到傅聪信时,傅雷欣喜、宽慰;无信时,心生失望无奈。傅雷先生似乎从来不会为向儿子表示自己父爱的脆弱而感到羞耻,请求傅聪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多多来信。
作为学者,他对傅聪叮嘱道“多多介绍国外风土人情,莫要让我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可以成为他艺术领域的一个对手,赤诚之心现于纸上。
傅雷先生谈论初恋,告诫傅聪“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讨论人生,叹息到“不知珍惜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自己的这种愚蠢”;提及家教,先生坦诚“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可以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在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想到年迈体衰,坦然说到“草木零落,有兔死狐悲之感,而你们年富力强,蓓蕾初放,私心艳羡,岂笔墨所能尽宣。”
人父,所能做的莫过于此吧。而当父母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的人生伴侣,渴望亲眼见证下一代的成长,然后变成爷爷、奶奶。傅雷先生亦如此,怀着感动为孙子想好了名字,却未能与之有哪怕一面之缘,不幸在文革的摧残中随着历史逝去了。
一本《傅雷家书》,表现的并不只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的教诲,还在于介绍广大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成绩不是第一位,人格应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的人品,才能让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才能使一个人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才会懂得什么是感恩以及怎样去感恩,像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会发现原来世界上到处都留下了爱的足迹。
一份份家书写于病榻中、写于书桌上、写于火车上,为了能漂洋过海寄去相思。这些日常笔墨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我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愿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责编:丁婉莹
第3个回答  2022-03-13
我很感动地读了《傅雷家书》,这一种感动源于知识分子在精神征途上的执着追求,源于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渴望,源于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之父对儿子洒下的成长的阳光。

傅聪在20岁留学了。在国外的日子里,家里来信说他和他的父母天涯若比邻。读了这封信后,我们明显地看到了父亲深深的爱。父亲的爱,是生命的守护者,是人格的引路者,更是最高境界的指导者。大多父亲的爱几乎停留在基本表层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到达第二层。傅聪是非常幸运的,他的父亲的爱使他成为了世界级的钢琴家。

作为一个人,是其中的重要主题。“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做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一金字塔发展水平意义重大。成名,成家立业,成人,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此外,傅雷还以监护人的身份与其老师交流,这给了他极大的安慰。几年后,老师成了70多岁的人,他再次提醒他的儿子,老师来日本不多,你应该多表达对老师的感情。在那之后,他多次敦促儿子用这句话来鼓励他履行自己的职责:“给老师写几行,短些无妨,决不可几月几年的沉默下去”。,它是如此的真诚和深沉,以至于普通人的情感和心灵都被感染了

作为一名精神导师,在家书中有很多空间是和儿子讨论艺术。当他们谈论外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唐诗宋词时,往往忘记了自己的感受。为了提高儿子的艺术修养,他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作品,包括《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他希望儿子学习名著,吸收艺术精华,更加热爱祖国文化。“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绝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跟你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

傅聪说,他现在不敢读家书。一旦他看到他们,他会激动 得一整天都做不好。可见父爱是多么令人难忘。如果全世界的父亲都能向傅雷学习,那么全世界就会有更多伟大的“人”。
第4个回答  2022-03-13
《傅雷家书》1962年读后感?mdzz,我怎么觉得这本书写得就是我自己!比其他的家书要真实。语言也不生硬,有淡淡的人生经验。虽然书中有谈及刘瑜的事情,不过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引申!只是各自的成长经历有关而已。

没有攻击性,不怕事,不怂事。

写的真实!。最后的最后,情感是脆弱的,不能随意践踏,最后讲个坏消息给它,阿久自杀了。明知道谈的是自己,最后的也不是自己。

哪有那么多念念不忘,最多只是难以忘怀。看到那个距离,心头一软,远在千里之外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刻骨铭心。

因为自己是那个写信的人。我就是那个写信的人啊。

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家书告诉我家里能靠谁啊爱啊那个少年,那个少女,那个梦想,那个目标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没什么深刻的含义,不过那是自己。家书已读了三次,每次有不同的体会。一次是收到照片的那天,看到了久违的开心,也有些感动。

第二次,是收到站内信,那个闪烁的,落寞的邮戳。

看家书时,我时不时的翻看我爸和我妈,我又读了他们的故事。

为了每年休假回家的电话,他们的对话占据了我的整个青春。我觉得你问的好怪,有人写了那么多信还念念不忘吗?我好不容易想通自己,希望明年这个时候你还能等到我。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