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和外孙就是不一样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孙子和外孙当然不一样,孙子是一家人,外孙是外姓人,你读懂汉文不用往下解读了,凡是加外字的都不是一家人,如,外公,外婆,外孙,外甥与家人有区别,中国汉字美丽所在,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孙子是家里的根,外孙是别人的苗。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说的一目了然,还需要解读吗?上坟就晓得哪个亲!表与堂天壤之别,孙子和外孙哪更不用比较,不是一个等量级了。

孙子和外孙怎么可能一样?
孙子是自己的血脉所在,不是说真的有皇位可以继承,最起码,有了儿/孙,不会在自己将来快咽气却还未咽气的时候,无数旁人跑来吃大户;有了儿孙,将来自己蹬腿闭眼的时候,家里那些破家破业,也不会有外人惦记。有了儿孙,若干年若干代后,他还会有他自己的嫡亲兄弟、叔伯兄弟、堂兄弟、族兄弟。他们会一起上坟、扫墓、祭祀、缅怀……
外孙呢?
农村有一句俗语:外孙(甥)是喂不熟的狗。吃饱了就走。
外孙,他有自己的父母/家族,有他自己的交际圈子/生活圈子,之所以跟外公外婆有交往,那只是因为小时候跟着妈妈“吊尾巴”,身不由己。大了,重心自然会恢复到他自己的族群。感情,自然也就“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隔壁”了。
再说,外孙根本就不是一个姓。十岁之前,他跟你好,那是因为不懂事,随妈妈的缘故。三十岁之前,还能跟你好,那可能是他太“聪明”(可意会而不可言表);四十岁五十岁以后,还能跟你好,那只能说只是一种情怀。
你的外孙,大概率不会跟你孙子“情同手足”,哪怕他们本身确实是“手足”。等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爸爸妈妈这些标志性人物一去世,他们就会形同陌路,继而咫尺天涯——没有家族力量的认同和支撑,再好的亲戚,终归是一场风花雪月,梦醒无痕。

我原本以为都一样。可是经历了一些事后,看法改变了。

我哥是外婆带大的,外婆很宠他,把他当成宝贝一样。小时候我妈没有奶水,外公外婆就养了一只羊,每天挤羊奶给他喝。我哥一直在外婆家长到六岁,念书的时候才被父母接回家。

母亲跟爷爷一家没相处好,矛盾不断。爷爷、姑姑和叔叔们都不待见我们。从小到大,我从来没觉得跟他们一家人是有血缘关系的至亲。

等我们长大了,外公和外婆去世,哥哥在外地没有回来。我妈心里是不高兴的,抹着眼泪骂我哥没良心,白眼狼,外婆白白疼了他一场。

可是对于爷爷,我哥每年过年,都会随着父亲给爷爷拜年。爷爷去世,我哥在家,披麻戴孝给爷爷送葬。

每逢清明节和过年,只要我哥在家,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我哥都会给爷爷奶奶和同姓的先人们上坟。但是他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给外公外婆去上坟烧纸。

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见到爷爷坟,上去烧刀纸;见到外公坟,手指指一指。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凡是说一样的,肯定没有儿子和孙子。

实话实说,孙子和外孙的确不一样!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们的传统,按照中国的传统理念,孙子是自家人,而外孙是外姓人,别说是外孙,即使是女婿,你见到过哪个岳父岳母叫女婿 儿子了?

在中国解放前,女人外嫁都是随夫姓的,现在的香港和新加坡一带的华人,还是延续中国这个传统。

其实,外孙对于你是外孙,而对于对方,他也是孙子,不要强调那么多的客观理由,孙子的地位永远比外孙高一等,普通家庭虽然在这方面讲究很少,看看那些豪门显贵,有把家产留给外孙的吗?

民间有句俗语 外孙狗外孙狗,吃饱了他就走!外孙 是“外”姓人,比孙子差了一层!只有那些没有儿子的才会说孙子外孙一样,其实,差的远了!

亲身体会,就是不一样,我孙子上技校实习打工第一次挣钱就买礼物看我,我对外孙比孙子付出还多他每月三千多工作六七年了没给我买一分钱的东西也从未主动看过我

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根据我自身经历和生活所见,孙子和外孙就是不一样。

前几年,我和我妹妹两家人都在外打工,由于工作的原因小孩子都没办法带在身边。我妹妹的公公婆婆又过世的早,所以,我外甥就寄养在我家,和我儿子一起由我爸妈带。因为我儿子比我外甥年龄稍微大一些,平时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是优先我外甥,老人总认为大的要谦让小的。就这样他们从小一直到上学初中毕业都是在我爸妈的照顾下长大的,现在他们都已成家立业。

去年,我爸得了重病,我儿子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给我爸看病,儿子儿媳忙里忙外日夜守在我爸身边悉心照料,感觉和我爸的感情特别深,因为他是我爸妈一手带大的。而我的外甥只到医院里去看过我爸一次,后来过春节的时候又去看过我爸一次,再后来就没有去看过,也没有打过电话,更别说拿钱给我爸看病了。同样一起带大的两个人差别就是这么大。

所以,孙子和外孙就是不一样。老人同样对待他们,他们却不一定同样对待老人。

我认为一样。一个从血统关糸上讲,孙子是儿子的儿子,外孙是女儿的儿子,都有爷爷或姥爷的遗传基因,血浓于水是一样的。另一个从继承法来看,孙子和外孙子在特种情况下都享有同等代位继承权。

如果说不一样,孙子重要,那是所谓传宗接代,旧的封建的传统说法,我不赞同。

小的时候,我和姑姑家的孩子就差两岁,那时候我记得我和表弟玩的时候,我如果是易吃亏,被表弟压在身子底下,我就会大声的呼喊着我的爷爷,你看我爷爷听我一忽就马上就跑过来,然后假装是拉架的时候就把我表弟推到了我的身底下。那时候我就开始反攻啦,把表弟压在身子底下一个劲儿地质问着表弟到底服不服?我爷爷眯着眼睛呵呵直笑的看着我俩,其实我心里知道那是我爷爷向着我,老小孩儿似的,他在他的心里只有孙子没有外孙,爷爷总说外孙子是姥姥姥爷家的狗吃完就走。

我现在还记得童年时的往事,那时候爷爷要是买回来一个大苹果也要卡开一半儿,在这一片儿里我和表弟是一人一半的。等到表弟吃完了,中午睡觉的时候,爷爷就会把我偷偷的叫醒,那一半儿苹果就全是我的了。你们说就看我们家爷爷对待我们两个人的态度,你也应该能区分孙子和外孙是不是一样的了。

一,从血缘关系看,孙子是儿子的孩子,外孙是女儿所生,都是自己的亲孙子,没什么区别。二,从传统观念看,孙子是同姓,将来要按族谱字辈编排姓名,延续香火,当然比外孙重要。三,从字面上理解,外公,外婆属于外戚,爷孙是同姓祖孙,从内心深处对孙子更亲也是必然的。

生了小孩后,老公的姐姐突然就很少回娘家了,不是因为没时间或者别的,看我婆婆待外孙,我觉得“隔代亲”真的不是很理解。我和老公结婚前,老公基本就是很多人口里说的“妈宝”,家里的大小事都不用他干,至于洗碗做饭就更不可能了。我觉得导致这个原因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她有个好姐姐,这个姐姐算得上“勤劳持家”的好女儿。用婆婆的话说,女儿就应该多做家务,才能找个好婆家。就这样,大姐直到30岁才出嫁,没出嫁前,我就没见她穿几回像样的衣服,成天穿着某鸡精的罩衣忙里忙外像个佣人,我自然跟着也享了几年福。


第二个是因为他妈妈,这个妈妈算得上“垂帘听政”的好主妇。用他妈的话说,慈母多败儿,但是这个观点,后来我进门做了媳妇生了孩子,就变了。


为什么说她变了呢?


因为我生的儿子,婆婆的孙子和大姐的生的女儿不对付,也就是题主说的孙子和外孙之间的问题。


说明一下:本文内容来源于我的表姐过年时的闲谈,为了方便叙述,我以第一人称作答。


那年我怀孕在家期间,婆婆要大姐在家照顾我,也是在这个期间我和大姐的关系特别好,她不是熬这个汤就是熬那个汤,还要老公把房间给布置一下,换了窗户,方便我做月子。婆婆成天就是提着茶杯到处逛,只有饭点才回家,那时候我感觉像没有婆婆。


孩子出生后婆婆到是很高兴,也不出门了,在我房里进进出出,乐开了花,但是还没高兴3天,她就开始发号施令,把大姐当成了佣人。但是后来我不理解了,婆婆一下对这个“捡来的女儿”360度的转弯。


大姐出嫁怀孕后,婆婆跑到大姐家斥候了3个月,端茶倒水,洗衣做饭,我老公开玩笑说“女王要变天”。婆婆到说:“我 就这个女儿,她婆婆对她不好,我再不帮她,她以后怎么办,在家做全职太太她冒得那个福气,只晓得做饭,以后只能在家辛苦一辈子,她又不像我。”


第一次我心生嫉妒也替大姐高兴。但是我隐隐觉得,婆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老公被我调教的像换了个人,婆婆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得儿子的心,而媳妇始终是个外人,只有女儿愿意听她唠叨。后来婆婆这种心理就带到了外孙女身上。


孙子在家,婆婆有时候也哄哄,不过大部分都是吼,不听话就拿扫把斥候。而外孙女调皮她反而变着花样的哄,连带着还要说大人的不对。


我儿子比打姐的女儿要打4岁,有一次,两小孩一起玩玩具,外孙女要抢不过就哭,婆婆走过去把我儿子的耳朵一揪,说:“跟你说了要让着妹妹”,然后把玩具拿给了妹妹,还对妹妹说“哥哥太坏了,姥姥带你去玩。”


如果是要吃的,婆婆对孙子只会说找你爸爸,对外孙女她到很舍得。大姐就说婆婆,你把妹妹惯上天了,我都管不了。

婆婆反说:你太老实,以后女儿也跟着老实。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让婆婆伤心的哭了。


有次大姐在上班请不了假,刚好外孙女放寒假又感冒了,就送婆婆这里照顾了两天,没成想自己也感冒了,加上年龄大,精力不足,昏昏沉沉的又是做饭洗衣服,又是斥候小孩,到晚上在沙发上晕瞌睡,醒后婆婆给孩子冲感冒药,不成想婆婆惺忪着眼睛,把孩子给烫得大哭,后来大姐来接孩子,看到了红肿的手,推开婆婆,吼了几句。


婆婆直性子,一下来了脾气,说:我像保姆一样斥候你家千金,我不投你谢谢,不投你关心,你凭什么吼我!我也是头一回做姥姥。


但是大姐没说什么就抱着孩子走了,外孙女因为和婆婆很亲,拉拉扯扯就是不肯走,这么多年我头一回见这个年逾60的老人眼睛都红了。因为这个,大姐越来越少回娘家了。


有一次聊天她说:“ 小时候,我爸妈就爱弟弟,我什么都让着,我在娘家做了30年保姆,又去婆家做保姆我都可以接受,但我接受不了的是最亲的父母,并不把我最宝贝的孩子,视做最疼爱的人,他们要真的爱孩子,就不能这么惯着。”


我说你知足吧,你妈爱孙女还来不及。

她反说:“小时候都不怎么爱女儿的人,怎么会总是表现得很爱自己的外孙了,都只是嘴巴说说。”


不过婆婆到还是和以前一样,逢年过节的见到外孙女都乐得不行,给孙子包红包给500,给外孙女包1000。她的道理是:女孩要会花钱。


看完表姐这个事,我觉得她的大姐真的想多了,也是不对的。老人带小孩本就是痛并快乐着,对于他们,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捧到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只是表达的方法方式不一样。


可能很多人都感觉,表姐的婆婆更喜欢外孙女一点,这里面有几点原因:


一、相处时间的原因。

虽然都是血脉,但在婆婆眼里,孙子就是自家人,离自己近,相处的时间长,所以怎么带都可以教他更多,给得也更多。而外孙因为离自己远,所以会加倍的疼爱。


二、婆媳关系的原因。

很多时候,婆婆带孙子中间隔着媳妇,而婆媳关系自古以来都是矛盾重重,虽然都是“女儿”,但是多少不会像对自己亲女儿一样,婆媳相处总是会适当的有距离,这个距离也会带但孙子身上。而外孙就不一样,毕竟是自己女儿生的,怎么样对待女儿都不会生自己的气。


三、血脉原因。

芬兰有一项著名的“祖母假说”,历时150年通过对一个社群里的研究发现:

爷爷奶奶对外孙的照顾要比对孙子的照顾要更好,但在对外孙女与孙女的照顾上没有显著区别。

也就是说: 如果你是男孩,可能姥姥会更疼你;如果是女孩的话,则姥姥和奶奶没有区别。


所以爷爷奶奶在对待外孙和孙子问题上,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也不是所有的爷爷奶奶都是这样,而他们不管是怎么对待,至少他们都是想把自己的宠爱都给出去,但是没有谁能一碗水端平,关键是做儿女的心态要摆正。


首先、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老人并没有义务带孩子。


老人年龄大了,养育了一代人已经够辛苦了,再来养育一代人多少会力不从心。而他们帮带是关心,不是义务,相反的做儿女的善待父母才是义务和责任。


其次、老人疼爱孙子或外孙难免有代沟,儿女应该理解和尊重。


社会 节奏的加快,知识面的更新,教育观念的不一样,老人多少会在生活中与自己的观点不一,但他们带孩子的情分,他们指责也好,宠爱也罢,儿女应该多体谅和尊重。


最后:


人与人之间难免因为距离有分歧,距离太近就容易产生不理解,导致伤害。小时候我们再调皮父母都会原谅,现在儿女也已经长大有了儿女,就更加不会“见外”,在对待孙子和外孙上,我们同样不能见父母的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