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有哪些?

实习手册填写上要求填写的一项,希望得到详细全面的回答,谢谢了!急……

您好!
有四种课型:
心理健康教育四种课型:
1、专题课(普及、预防)
主题:结合《纲要》、学生心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主题。
内容:包括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即WWH模式确定具体内容。
形式:故事、角色扮演、讨论、展示、游戏、活动、歌曲等
流程:情境导入——活动实施——总结提升
注意:①它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题讲座。
②要求形式多样,但必须服务于教学,符合学生特点。
③环节之间过渡要自然,无痕衔接。
④尊重学生,以班为单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
⑤注重实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验、感悟和升华。
2、团体辅导课(辅导、咨询)
主题:通过心理测验、问卷调查、心育委员的反馈等形式,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主题。
准备:张贴招募广告,学生自愿报名,教师谈话后逐一筛选,成立团体,并给团体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内容:包括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即WWH模式确定具体内容。
形式: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讨论、故事重构、作业布置等
流程:初步认识——澄清期待——制定团体契约——热身活动——情境导入——活动实施——总结提升——作业布置——检查、评价作业
注意:①全员参与,重在启发引导。
②活动和游戏设计要精细,要注重体验、感悟和总结。
③设计好作业,或写心得或记录言行,让学生在做中改变、成长;教师予以评价激励。
④要符合团体辅导的特点和要求,可有1-2名助手。
⑤根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可灵活确定辅导的次数。
3、应用课(促进、提高)
指导思想:尊重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形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A、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包括学案编写、四步导学法、小组合作和小组评价等。
B、心育渗透:心理辅导技巧、积极语言的应用、突发事件的处理、学案上要突出显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意:①明显使用心理辅导技巧。集中注意力训练要在自主学习前、小组展示前进行,并能在整节课上保持坐姿;放松训练可以面向全体进行,也可以对个体进行训练,可多次使用并且要规范使用。
②积极评价语言要多变而丰富,具体、恰当,避免使用消极的语言和行为。
③对课堂突发事件不要漠视,要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落实部分要重点体现,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
⑤学生要训练有素,如培养好小组长和发言人,合作有序。
4、主题班会
定义:就是以班为单位,全体师生共同参加的,针对节日、纪念日、本周班级各方面的情况,确定一个主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的民主生活会议。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求转化思想,形成良好的班风。
内容:纪律、卫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
形式:学生主持,交流,讨论,演讲,辩论,调查,并解决问题,提出期望和目标,教师整体把握。
流程:各委员平时观察记录班级情况并归类——老师帮助设计班会——学生主持,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寄予期望。
注意:①要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加,民主管理班级。
②要尊重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分析时要对事不对人,教给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③当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达到思想转变和教育的目的。
④提出积极的班级期待。
⑤教师要加强主持人的培训和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19
第一种“深度体验”式:它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深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二种“情景——建构”式:教师坚持“目中有人”的原则,力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材料,创设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创造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教学氛围,传递信息,在各种有心理建构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和建构过程中,体验心理成长,获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种“活动——体验”式:紧扣心理辅导课的两个核心要素——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四种“讨论——澄清”式: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典型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问题,通过互助式的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五种“话题——体验——自助”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借助谈话的方式,运用情景体验,安排“情景聚焦——快乐碰碰碰——金点子大赛”这三个板块,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坦诚地交流做错事后的感触,感受承认错误后的轻松、快乐与踏实,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第六种“体验——感悟”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为主线,营造安全心理环境,解放学生身心,通过学生的心理互助实现助人自助。
第七种“体验——分享”式:从“感受”入手,以“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以感受营造氛围,以故事启发、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提升或改变心理认知,并在体验中深化认知,在分享中宣泄情感,课型设计目标集中,层层递进,注重体验,但又不失认知的提升,使心理辅导课的“体验”和“领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第八种“自省——自助”式:以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自助为目标,强调学生课前的主动参与、提前介入,课中的主动发展、体验感悟,课后的主动拓展、延伸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开放,互动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观念,构建有效的应对模式,完善人格发展,促进个体自助。
第九种“话题——探讨”式:通过学生参与暖身游戏,积极创设情境,师生探讨分享话题,引导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在活动中围绕这一话题开展各种活动,以达到深化主题,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第十种“动态生成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体验,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在课堂团体辅导过程中形成积极互动,触发真实感悟,这为生成性心理辅导教学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某一个心理话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心理成长。
第十一种“认知——行为训练”式:心理健康课不只是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理念,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想起我们学过的特殊方法,从而能够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来。认知——行为训练把团体辅导训练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面对压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除了用认知方面改变自己外,能应用放松训练使自己回归平静。
第十二种“情境——感悟”式:巧设情境,直观感悟,内化体验。也就是教师根据辅导目标,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体验有关的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促使学生认识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固的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第十三种“现场——探讨”式:立足于学生热点问题,以虚拟场景为主线,并在各环节配以体验式现场调查,活动中穿插音乐,录象等,形式多样,倡导体验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资料原址
第2个回答  2014-06-19
主要是讲解课,也有讨论课或座谈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