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历史非常非常了解的进来帮忙下~大神们帮帮忙

解释下 1 开1 明 专222制 路线 与 俄罗斯的 社会发展 能说上三千字吗? 2政治休制与苏联演:变 这个伍佰就可以 最好是自己观点

俄罗斯起源于古罗斯国家。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并日益强大,逐步实现了俄罗斯的统一,并在16世纪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15世纪,西欧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西欧最为强盛国家。但此时俄国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为了把俄罗斯带入强盛的国家,统治者在推行向外扩张政策的同时,极力奉行改革。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等是这一时期推行改革的最为重要的人物。 1.学习西欧先进科技,通过改革迅速采用西欧成果 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沙皇。此时俄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但当时的俄罗斯和西欧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时期,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统治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在彼得一世看来,要使俄罗斯上升到一个强国的地位,不光是要扩大领土,而且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彼得一世意识到,要缩短俄国与西欧等国家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差距,首先必须认认真真地向西欧国家学习。为此,他派出并亲自参加一个“大使团”到荷兰、英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聘请技术人员。为了虚心地向西欧人求教,彼得在荷兰一家最大的造船厂里当起了学徒工,工作四个月后,又来到伦敦继续学习造船,同时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他还专程前往普鲁士研究他们的兵制,并招聘了大批技术人员去俄国。 彼得一世认为,要改变俄国落后于西欧的现状,还必须对内政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俄罗斯“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促进俄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1698年,彼得一世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此时正值俄罗斯发动同土耳其、瑞典等国家进行战争。彼得一世认为,俄罗斯的改革必须首先满足军事需要,因而军事方面的改革应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平定射击军暴乱后,颁布新的军事条令,建立了新的正规军和近卫军。1700年俄国同瑞典的战争失败后,彼得一世加速改组军队,把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改革的重点。他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陆军;开始全力组建海军和舰队;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了大量的兵工厂。为了培养军队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所有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彼得一世还废除了俄罗斯的传统历法,以欧洲通用的公元纪年取而代之;按照西欧的语言习惯改革了俄罗斯文字;命令所有的俄罗斯人剪掉长长的胡子,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要求每一个体面人必须做一套“西装”。在内政改革方面,彼得一世扶持一批非名门出身的官僚,逐步剥夺贵族的权力;设立参政院,负责拟定法令,管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编制陆海军和征收赋税;设立监察署,秘密监督法令的执行;废除大教长,由宗教会议管理教会,将其直接置于沙皇权利之下。1713年,彼得一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表明了向西扩张的雄心。 彼得一世推行的改革是在不触动封建农奴主和贵族利益基础上的改革,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因而改革不可能做到完全彻底。尽管如此,彼得一世不顾一切甚至用野蛮方式积极推行他的改革,还是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名门贵族和一部分高级僧侣的反对,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彼得一世改革的结果,使俄罗斯的农奴制国家的机器更加完备,并对后来俄罗斯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他的全部事业都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1] 2.实行“开明专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彼得一世死后,他签署的法令大多数被废除了,俄国重新回到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状态。1762年6月28日,首都圣彼得堡禁卫军发动政变,拥立彼得三世皇后叶卡捷琳娜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33岁的女皇登上沙皇宝座,就宣称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继承者,认为俄国应当重新回到彼得一世开创的道路上。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瓦解,并促使农奴制开始解体,与此同时,西欧启蒙思想也传入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接触西欧启蒙思想后感到,按照西欧启蒙思想来推动俄罗斯社会改革,不仅有利于缓解国内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且也有利于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她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倡导的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影响下,以“开明专制”为榜样,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改革。她宣称:“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叶卡捷琳娜花了两年时间亲笔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导书》,通篇浮现着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这项改革可谓她开始推行自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但由于《法典》的制定将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本人的统治基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叶卡捷琳娜害怕革命在俄国爆发,开始惧怕政治改革,转而在俄国推行教育改革。叶卡捷琳娜认为,教育的落后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和发展俄国的教育。据此,叶卡捷琳娜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她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1775年,她在每一个省会城市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在各省的县城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到18世纪末,全国有两万多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习。叶卡捷琳娜非常重视女性教育。在她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为此,她开办了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斯莫尔尼学院,希望以此来提高整个俄罗斯女性的文化水平。 叶卡捷琳娜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俄国版图不断扩大的同时,叶卡捷琳娜推行的改革并未缓解国内的社会矛盾,俄国的经济也未走向强盛。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因此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由于农奴制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1856年俄国在与英、法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俄罗斯就此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3.用革命或改良手段废除农奴制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在沙皇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缓慢发展,但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农奴制的严重束缚。废除农奴制,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社会矛盾斗争的焦点。在废除农奴制问题上,俄罗斯出现了革命手段和改良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涌现了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普希金、普列汉诺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巨匠,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废除农奴制,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舞者。赫尔岑先后出版《北极星》、《钟声》等杂志,鼓励言论自由、免除赋税、解放农奴。后来他抛弃对沙皇的幻想,认为只有通过革命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废除农奴制。别林斯基起初只是一个教育改革论者,认为俄国的全部希望在于教育,而不在于政变和革命。后来他转向革命民主主义,认为农奴制存在必然导致俄国的落后,而沙皇专制制度又是农奴制的坚决维护者,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真正废除农奴制,才能实现俄国的发展。车尔尼雪夫斯基利用《现代人》杂志进行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制准备“解放”农奴的罪恶阴谋,主张农奴无条件的获得土地和自由。他指出,农奴不可能从沙皇政府和农奴主手里真正得到自由和土地,只有进行武装起义,消灭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反映了广大农奴废除农奴制的革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宣传鼓动,在俄国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废除农奴制问题上,还有一条沙皇政府和自由派推行的改良主义的道路。促成沙皇政府推行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之间两种制度的斗争,俄国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农奴制度。因而,俄国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的呼声十分高涨,推翻沙皇统治的斗争在各地此起彼伏。这使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不主动进行农奴制的改革,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俄国无法摆脱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沙皇政府的统治和贵族的利益必然受到威胁。于是,在沙皇政府主持下,着手对俄国的农奴制进行改革。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给农奴以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或干涉农民家庭生活;农民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独立订立契约和打官司等权利。法令还对农民买卖土地等有关的权利作了规定。1861年以后,沙皇政府对上层建筑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改革。1864年,沙皇政府在各地设立了州和县地方自治局,管理修路、设立医院、学校等事务。同年进行了司法改革,就法庭审讯、陪审、辩护、宣判等作了新的规定。1870年,由房产主、商人、工厂主及其他资产阶级选出的代表建立了市杜马。1874年,沙皇政府进行军事改革,采用普遍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年龄到21岁的青年都得入伍,服役期为6年。 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较过去有了迅速发展。1865—1890年,大工厂和铁路工人数量,由70万人增至143.3万人。在政治方面,经过这次改革,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但是,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它远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它继续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仍然面临着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