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请吃饭叫“做东”?

如题所述

请客吃饭时说“做东”,这个礼仪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礼记》中就明确的记录着这么一点,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在客人来做客的时候,主人会安排客人坐在西面的位置上,而主人自己是坐在东面的位置上的。

中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摆放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自己才在东边的座位上坐下。

有的人家更讲究,他们在厅门上修东、西两条并排的路,进厅门的台阶也分东、西两处。迎接客人时,将客人引到西边的道路,主人则走东边的道路。

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做“主人”,自然就变成“做东”了。

扩展资料

“做东”,原为“坐东”,就是请客时主人一定要坐在东面。它来自《礼记·乡饮酒义》的规定:“主人必居东方。”

古代宴请设东、西、南、北四人席,东、南、西、北象征着春、夏、秋、冬四时。

东方是春天的位置,能让万物萌生就是圣;南方是夏天的位置,夏是大的意思,供养万物、生长万物、繁盛万物,就是仁;西方是秋天的位置,秋是收敛的意思,万物成熟了将它收起来供人所用,代表着义;北方是冬天的位置,冬为终,就是收藏的意思,代表着财富的节用消受。

在宴请时,主人坐在东面,还象征土地;客人坐在北面,占据着家藏位置,表示主人好客,客人尽可以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主人的东西可以尽其所用,将客人象征为自己侍奉的天。

一个主人亲属作陪坐在西面,象征义;一个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作陪坐在南面,一方面表示主人在当地大有面子,同时象征仁。天、地、仁、义、圣、藏,一席宴请都到了。 由此可见,那时乡人请客是一件大事,一件极为郑重的事。

其实,稍作思考我们就会理解,在那些普通百姓一年四季食难果腹的年代里,请人喝酒吃饭真是极稀少极重大的事情。

《礼记·乡饮酒义》的规定就是这样,适应着当时的社会,将宴请搞得如此神圣,令人望而生敬。但请客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坐东”就是指宴请的主人坐在东面。只是“坐东”称谓稍欠雅致谦让,所以改成“做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东道主指东道上的主人.这个词出在《左传·僖公三十年》.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攻郑国.郑文公吓得手足失措,急忙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出秦,晋两国都要争霸天下,秦穆公不会眼看着晋国吞并郑国,造成对它的威胁.烛之武掌握了对秦穆公这个心理,机智巧妙地说服了秦穆公退了兵,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兵"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秦国即便打败了郑国,能够越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土地吗 郑国灭亡了,郑国土地自然被晋国所占领,这样晋国的力量就要比秦国大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增强了别人,削弱了自己,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干的.烛之武又说:"如果保留下郑国,以后贵国有事派使者到东方来,让它做东路上的主人,负责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君王也没有什么害处."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后来,也有把"主"字省掉,以"东道"作主人的代称的.《元曲选·荐福碑一》:"兄弟,请你那东道出来,我和他厮见."这里的东道,就指主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25

为什么请客吃饭时候要说做东,这其实是跟古人吃饭时候座次方位上的礼仪有关!

第3个回答  2014-08-27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时候常常会说:“今天我做东。”“做东”也就是请客、做主人的意思。为什么把“请客、做主人”说成“做东”呢?这跟中国古代的一些待人接物的规矩有关。 中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摆放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自己才在东边的座位上坐下。 在我国一本古书《礼记》中就写明了这样的规定:“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所以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做“主人”,自然就变成“做东”了。如果某个国家举办国际性的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也可以自称为“东道主”或“东道国”。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这跟中国古代的一些待人接物的规矩有关。
  中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摆放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自己才在东边的座位上坐下。
  在我国一本古书《礼记》中就写明了这样的规定:“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所以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做“主人”,自然就变成“做东”了。如果某个国家举办国际性的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也可以自称为“东道主”或“东道国”。
  另: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存在,把其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当时郑国在秦国东方),秦国使者来来往往,让郑国供应他们的资财食用物资,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由来。从此,“东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东道主”这一词语,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场合看到。其是有典故的。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
  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其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