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二十岁左右的女子是怎么称呼的?

如题所述

古代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形容女子,初夏还不是盛夏的样子,所以桃李年华就用来代指二十岁的女子。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

扩展资料

一、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古人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二、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血气方刚,而仪式,正是要提醒他们,今后人生,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要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李年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古代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形容女子,初夏还不是盛夏的样子,所以桃李年华就用来代指二十岁的女子。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岁到二十四岁的称谓:

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3、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4、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5、志学:十五岁。

6、及笄:女子十五岁。

7、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

9、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0、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

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李年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