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名词解释

1法律的规范性 2法律的国家性 3法的意志性和规律性 4法的阶级性和共同性 5法的利益性和正义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扩展资料: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其教育,改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规范,规制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按法律规定行事,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惩罚。

法律的国家性是指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监督执行,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保障。
法的意志性和规律性,法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用法来推行主张。同时法也是要遵从社会规律,社会是法产生的基础,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法的阶级性和共同性,法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同时法也体现社会普世价值追求,讲求公平正义共同属性等
法的利益性和正义性,法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用来保障民众利益的。法律要得到认可和遵从,必须体现正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03
1、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它是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这些规范具有对象的不特定性,可以反复适用,多次适用。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从实质上看,法律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正在于它体现国家的意志。这是因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的。所以,法律关系像法律规范一样必然体现国家的意志。
3、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意志性表现在法律对社会关系有一定的需要、理想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客观规律中最重要的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生活,即一定的经济关系。所以法具有规律性,它是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我们也不能把法律与规律等同起来。规律是客观的,而法律不完全是客观的。立法者根据一定的意志,除了客观地规定一些规律之外,也可能有意识地为克服规律而规定一些内容。
4、法律的阶级性,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属性,是指法律产生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之一。
5、法律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重要工具,法律分配利益。
第3个回答  2019-04-10
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体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第4个回答  2019-12-21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体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