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讲讲《三国人物》鲁肃 的详细资料

谢谢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出身于东汉末年临淮郡(其时当为下邳国)一个世家大族。其家富有资财,他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却不治家事产业,喜好施与。当时天下已乱,鲁肃大散家财,标价出售自己的田地,以救济贫困结交士人为己任,甚得乡里赞誉,但却遭到族中父老的非议,将他看成鲁氏的败家子。体貌魁伟的“鲁氏狂儿”不仅没有理会这些言语,反而心怀壮志,学习击剑骑射,招聚壮士,给其衣食,借名射猎,暗中组织武装力量,讲武练兵。

建安三年(198年),二十四岁的庐江大族出身的周瑜认为盘据淮南一带的袁术势力必定不会成就大业,便决心离开,在得到袁术的首肯后出任为居巢县长。期间,周瑜听闻东城鲁肃济物豪爽,就带著数百人向鲁肃请求资助粮食。鲁家有两个大粮仓,各储粮三千斛(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东汉三国时,一斗为2000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光和二年〔179年〕大司农斛器,实测为20390毫升,三千斛则为61170000毫升,即61170升。由於现代衡量粮食的多少多以公斤为单位,作为容量单位的升,不能笼统地用重量的单位公斤来取代。故此,61170升,并不等於61170公斤)。鲁肃将其中一个粮仓的粮食赠给周瑜,周瑜更为惊奇,於是倾心结交。两人成为春秋时期子产和季札一般的好友。

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特地安排他做东城县长。可是,鲁肃观察到袁术势力全无纲纪法制,也认为袁术难成气候,便带著宗族老弱及暗中组织的武装力量向南投靠居巢县长周瑜。

不久,周瑜渡江投奔孙策。鲁肃召集徒众,鼓动他们说:“朝廷已经丧失统治四方的权力,导致贼寇横行,到处残暴,淮河泗水地区不再是我们生息繁衍的地方了。我听闻江东地区沃野万里,人民富有,军兵强大,是我们避难的理想乐土。谁愿意和我一起奔往这片乐土,在那裏观望中原云起云涌?”众人表示愿意跟从。鲁肃马上行动,命幼弱者前行,强壮者押后,男女三百余人向江东进发。临淮郡派出骑兵追截。鲁肃等人箭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对追兵说:“你们是大丈夫的,就应当去挽救当世大局。如今天下大乱,缉拿我们立下功劳并不能得到什麼奖赏,追拿不到却不见得有所惩罚,何苦舍命相逼呢?”说完,鲁肃在地上竖插著一面盾牌,远离它,弯弓发箭,箭头贯穿盾牌,以示抗争到底。追兵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又见其展示手段,知道无法制服这一帮逃亡者,於是退了回去。

渡江后,鲁肃把家安顿在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恰逢祖母去世,他将祖母安葬在老家东城县。再次回到曲阿时,周瑜已经将他的母亲迁居到吴郡。

这已经是200年了,当时,江东势力的首领孙策刚刚被刺杀,其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周瑜、张昭等人成为孙权的主要辅助者。鲁肃本来想跟随周瑜投奔孙氏集团,听闻孙策被杀,就打算北上寻求发展。

周瑜制止了他,随即向孙权推荐鲁肃,并表示鲁肃“才宜佐时”,建议孙权“不可令去”(《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当时十九岁,召见鲁肃,交谈后,对鲁肃的为人及见识颇为满意。故此,当众位宾客告退时,孙权单独留下鲁肃,和他对饮密议时局大事。

孙权问:“如今汉室垂危,四方动荡,社会混乱,如同空中云朵起灭一样,纷乱不堪。我继承父亲及兄长遗留下来的基业,打算向上古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匡扶王室,建立霸业。您有什麼好建议呢?”

鲁肃回答说:“当初汉高祖凭著内心区区忠诚,翦灭暴秦,希望报效义帝,最终却未能成功,是因为项羽逆乱,杀害了义帝的缘故。今天的曹操,就好像当初的项羽一样,孙将军又怎能够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呢?我鲁肃私下认为,汉室已经没可能复兴了,曹操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被翦除。当今之计,将军你唯有据守江东,时刻留意北方地区的事态发展。北方风云变幻,诸多变故。正因为如此,将军亦得以努力剿除黄祖,讨伐刘表,一统长江地域,然后建立帝号,进而图谋天下,这正是当年汉高祖缔造的大业啊!”

这番话虽然没有诸葛亮之“隆中对”那麼清晰明丽,但也表明了鲁肃的确有著高屋建瓴般的胸怀。它不可能不切中以后自称吴大帝的孙权的内腑。孙权虽然马上表态他只是“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说自己的能力难以达到鲁肃所说的境界;可是,当张昭在孙权面前多次“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又说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时,孙权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更加重视,更加信任鲁肃,对鲁肃的母亲赐赠衣物帷帐,甚至将吴郡鲁家的建筑、器物一一复原回东城县时的旧模样:富有而兴旺。

同为南渡士人,为什麼张昭就是对鲁肃怀有异样的目光呢?而且,为什麼孙权竟然不予理睬这位兄长留下的辅政大族,而要对鲁肃特见亲信呢?

前一个问题,可以理解。张昭是彭城人,即今江苏省徐州市;鲁肃则是临淮郡东城县人,同是汉朝十三刺史部之一徐州之辖地。但是彭城的张昭属於鲁南士人,东城的鲁肃则是皖东及皖东南士人,他们到达江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在站稳脚跟,在政治上不得不依靠于孙氏集团。张昭比鲁肃更早抵达江东,他得到了孙策的重用,并成为孙权的辅政大族。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并不高明,仅仅是立足江东,保存自家的大族利益。先前就曾反对孙权进击盘据江夏的黄祖,在八九年后的赤壁之战前又表示“降曹”。张昭等人是一种将世家利益淩驾于孙氏集团之上的地方宗族力量。而鲁肃不然,当然他也看重自己的家族利益,但是他的早年生活及对孙权的一番“佐政之议”表明他有更为高远政治目标:一统长江流域,称帝以窥中原局势,甚至统一天下。孙权明显受到鲁肃的影响,张昭的辅政大族的地位有可能受到鲁肃的危害,以此分析,他又怎能不非议这个“年少粗疏”又“谦下不足”的鲁子敬呢?

后一个问题,则表明孙权已经受到鲁肃“称帝图雄”的影响,他必然会在张昭和鲁肃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结合下文的赤壁之战来分析,孙权依靠鲁南大族的影响稳固江东政权,几乎令他成为第二个刘琮,则说明鲁肃必然成为孙权委以心腹的周瑜的后继者了。

这裏,我又一次用地域集团的利益来分析历史现象,先前的《论官渡之战》已经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可能过於武断,却也不无道理,对於吴国,这种历史分析法往往能自圆其说。另外,蜀汉的政权基础,似乎也可以如此这般,王仲荦则详细地对蜀汉政权前后的各种地域集团的利益作出发凡和论述,诸葛亮的当政是各种集团利益平衡均势时期,蜀汉后期,则出现了本土豪族(如谯周)迎降魏军的主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0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10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强烈建议你去看看易中天讲的三国
第3个回答  2006-11-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