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犹闻读书声 中国教育1912─1937怎么样

如题所述

清朝末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点燃了“戊戌变法”之火;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教育,点燃了“五四运动”之火;新中国“科教兴国”的教育,点燃了“改革开放”之火。今天,因为重视教育,中华大地才得以重回世界强国之列。 《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是张兴龙先生通过对1912─1937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展现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8位先生对教育的亲身诠释,全面讨论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的意义。那时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纵观现在的中国教育,基本上都是注满一桶水的教学方式。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付出的劳动量(主要是脑力劳动),就已经与往日科举的十年寒窗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了,作业之多之重几乎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还记得那时,早起只见星辰晚睡又见孤月就是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尤其是中高考两个阶段,往往是每天六七节的主课、四五张的试卷,除此之外,到了周末和假期还要参加收费高昂的校内外补习班……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我们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来都围绕那些过来人与外国人看来毫无必要且画蛇添足式的所谓知识旋转,以至于到了整天穷于应付、神经紧绷、头昏脑胀、腰酸背痛的境地。 于是,我们普遍都出现了近视、驼背、贫血、脊椎变形、消化不良、发育不良等等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物。虽然我身边还没有人为学习付出生命,但报纸网络上昏倒在教室、猝死在寝室的新闻可谓是屡见不鲜。而且一旦到了中高考前夕,更是成败在此一举,早上四点起床凌晨两点睡觉已经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还用"鸡精"、"蛋白粉"、"脑轻松"等"核能"营养与健脑品乱补。每次大考一结束,我们的身体和刚出院的病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了。 而民国乱世时期的教育,虽是在夹缝中发展,但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完全没有填鸭式的教学。这也可能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们有关,他们都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不仅国学功底扎实,又有海外求学经历,因此有了中西兼习的知识体系。他们所传授给学生的,不是每个人都灌点水,而是启发学生对当时世界的探索,对知识的追求,从而点燃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对民国教育的怀旧,而是“我们对民国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对时下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有所补益,我们的读史,才能真正达到“以见知隐、以往知来”的目的”,现今的教育学家们若好好参考民国时期的教育,应该对如何将学校重新变成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而不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多少会有些感悟。这样,我们将来才能理直气壮回答“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教育永远是关乎人的灵魂的事业,我们或许应该向民国教育家那样,对教育有着理想般的自由赤诚。而不是用一桶水灌满一碗水,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真正的教育,是为了点燃大家探索真理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激情之火而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