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交警如何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如题所述

    “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打击违法犯罪”是公安交警民警的基本职责和职能,也是充分体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我们公安交警队伍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新的作为,从护卫经济发展大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当好一名交通警察?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做好本职工作。
      公安交通民警担负着交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认清当前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当前公安工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实事求是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是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用时代的标准塑造自己,从而更深地介入、更好地保护、更有利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认清发展形势。从大的方面说,改革开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离不开法制的健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从小的方面说,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离不开法规的约束,交通违章和事故的处理离不开法律的依据,行人的安全同样离不开交通警察的管束。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离不开公安民警,正如周恩来总理说过的: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在全面建小康的过程中,公安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目前,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更加需要一个规范、有序、平等的法制环境做支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散化,决定了社会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和道路设计的不合理化,日益加剧了交通管理中的矛盾激化。经济建设的本身需要公安工作的保护,也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治安和交通环境来保证。这所有的一切都对公安机关,特别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出了诸多的新课题。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要着眼大势,置身大势,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必须牢固树立公安工作也能出生产力的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发展、保护发展、促进发展的主题,看清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工作有所新的作为,新的发展,使公安交通管理队伍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是解放思想,推进发展。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游离于经济发展之外谈管理、存在着特权思想谈执法、身居在百姓之上谈服务的陈旧观念,公安机关要真正做到置身发展之中,置身百姓之中,走在发展的前列,乐于服务、勤务服务、善于服务。交通管理者要从思想感情上贴近工作:对经济工作既不能不爱、不懂、不沾边,也不能乱查、乱管、乱插手,而要把握大局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交通管理工作既要掌握整体的发展规律、全面的业务知识,又要深知具体的工作细节和程序步骤,要不断深入,进行新课题的调研、分析。要从执法行为上跟上时代的需要:要公正、公平地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能让所有的公民都能享受平等待遇的良好环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执法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法无明文规定皆可为”;对我们的执法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要在服务水平上适应时代发展:善于化解有碍发展的矛盾,主动调处影响发展的纠纷;善于解决当前交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难题,有力消除阻碍发展的因素。
      三是做好本职工作,护卫发展大局。稳定的政治和社会治安、交通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全面推进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们预防、控制、发现和打击犯罪的整体作战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对我们预防、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和运输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公安机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对使公安机关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公安机关必须从本职工作抓起,做好分内的事,从而巩固公安工作基础。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一定要居安思危,借助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技术、装备、手段和单兵素质上全面武装和提升,有的方法和手段甚至需要脱胎换骨的更新和转变,从而大幅度提升战斗力,打击范围,维护稳定,保障发展。
      第二、规范执法,提高素质,树立文明形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是和老百姓距离最近、关系最广的执法部门。老百姓一出门酒会与我们的民警们打交道,因此群众往往是从民警身上去感受社会的文明,去看待当前公安机关的形象,去评价当前党和政府的形象,去体会法制的进步,正如人民所说的,公安交警是城市的窗口,是塑造法制文明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使者。
      一是要规范执法,树立文明的形象。人民警察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权利的,他头顶庄严的国徽,身穿威武的警服,责任重于泰山,形象高于生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社会、公众对公安交通机关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树立人民警察文明形象最基本的标准。在当今和平的年代里,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不在是简单的靠枪杆子和强制力来实现的。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公安交通民警的形象是通过一次次执法和服务的具体行为、一个个案子和事件的处理过程,靠点滴言行、勤奋作为、不断奉献、勇于牺牲的代价,逐渐积累、形成、确立的。执法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但是强制力不等于野蛮执法,公安交通机关要坚决反对野蛮的执法行为,因为文明执法和野蛮执法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文明执法使得法律及时、正确、有效地实施,而野蛮执法往往会受到被执法者的抵触和拒绝。所以,不文明的执法只会带来群众对执法机关的埋怨、对立甚仇恨情绪,只会丧失执法权威,从而损害法律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要做到文明执法,就要求我们公安交通民警职能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只能使用法律允许的强制方法和手段,而且要有足够的执法艺术和智慧,做到既符合法律规范,又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二是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公安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的提高影响着形势发展和法治的进步,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执法文明的核心问题是警察的素质问题,提高警察的素质就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执法水平。警察素质的高低首先是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素养决定警察素质。作为现代文明警察,交通民警必须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塑造先进的警察文化实现文明公正执法的养成。
      第三、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公安机关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以往那种“管理与服务管理”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服务与认同服务”。服务已经由当年人民称颂、表扬警察的一种风格转化为警察的一种职业责任和操守。因此,在法律上、职能要求上,人民交通警察理所当然应该是大众的公仆,做到执法为民、立警为公。
      首先公安要尊敬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随着法治的进步,大众的民主意识、威权意识、监督意识空前增强,人民越来越追求平等的待遇,因此,我们公安交通民警不要把这看成是“不听话”、“不好管”、“难伺候”。要充分认识到这是法治建设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是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在不断增强,也说明了人民群众走在了公安机关的前面。因此,作为公安交通民警,必须正确面对人民所提出的挑战,不管是从执法为民的宗旨还是从履行职责的要求出发,公安交通民警都要主动、迅速彻底转变执法观念和行为。以服务群众、尊敬群众、爱戴群众的新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
      其次是要亲近人民群众。公安工作的基本路线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而感情作为民警联系联系大众的纽带和服务大众的基础,是执法为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的问题。人是感情的动物,一个对群众没有感情的民警,是难以做到执法为民的,因为他的思想脱离了群众;一个对群众感情冷漠的民警,是难以得到群众承认的,因为感情是相互的。只有当群众对民警艰辛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时,只有当群众对民警生命的安危给予最大的关切时,只有当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给予了崇高荣誉时,这才说明我们的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亲密的,因为老百姓就是这样的朴实,你对我真,我对你就亲,你亲我一尺,我就亲你一丈。所以说,公安要执法为民,关键时要执法亲民,真正从感情上亲近群众,亲近百姓。
      最后就是要为民谋福利。执法为民,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利民就是为人民谋取利益,而不是治民、欺民,更不是侵民、害民,而是要用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来为大众提供服务、提供保护、提供帮助、提供方便。群众满意了,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了,我们的执法为群众谋取了利益,群众不满意就说明我们个别民警没有履行职责、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者行驶职责不到位。拿群众不当回事,拿群众的事不当回事,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必然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