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题所述

1.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3.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4.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9
青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做到知行合一:
一、培养角色意识。
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培养角色意识,或者叫身份意识。对所有的学生,我要他们明白什么是“学生”。所谓“生”,我把它解释为“小男人”或“年轻的男人”,“生”前面加一个“学”字,就是学习的男人。古代女人不能读书,只有男人能读书,才有此称呼。现在应该指所有读书的人了。是学生就有学生的职责,就有作为一个学生的本分。警察不抓罪犯、消防员不救火,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学生的本分就是努力学习,自觉守纪,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各项任务。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则必然要受到纪律的。
二、进行诚信教育。
这有三个层次的教育和行动。第一是知道了学生的本分,就应该按学生的学习要求做;第二是在一些事情上老师和学生“签订合约”,大家都按合同办事;第三是答应了的事必须认真完成。如果学生做不到,则先给两次机会,第三次起开始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做法就是先讲好、先制定好规矩,这些规矩和规则不管是纸面上和口头上的都同样有效;不管是完善或不完善的,只要是老师和同学们认可的就都是有效的,学生和老师们必须遵守。这样一来,学生在做任何事情前,都知道自己该不该干,该怎么去干,如果违纪了,他自己知道要受到处罚,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心里的抵触情绪要小得多。我鼓励学生对规则提出意见,可以通过向校长、年级分管、家长、报社、电视台等投诉,要求修改规则,但在改变之前,必须遵守。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何为“责任意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该学生自己做的事,就该自己做而且必须做好,做不好就要承担责任,这是你推不脱、逃不掉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成绩当然有用,但有的东西更有用,那就是对人生的态度,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2个回答  2022-12-29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来的哲学思想。它的意思是: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
孔子其实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蕴含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那么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求自己要知行合一。而且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引导孩子做到“知行合一”。孩子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真正的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
那么平日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加以引导呢,孩子才能“知行合一”。以下,我谈几点我自己的认识。
一、正确引导,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
健康的体魄非常重要,也是从婴幼儿出生就可以开始科学计划并进行的。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进行实践做事呢。所以我们的父母以及学校平日里要多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当然也少不了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
心灵健康也是“知行合一”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灵,才能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把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去。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灵,才能有良好的情绪,才能真正做到《中庸》提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者,谓之和”。
二、广泛阅读,读经诵典。
好的建筑一定要有好的地基。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前期的教育一定要打好地基。我们这里的地基不单指学校教育的文化知识。而是在小朋友读中学以前,尽量让他广泛接触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比如《论语》、《中庸》、《大学》、《百家姓》......文学方面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学开始,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呐喊》......
中国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博大精深,智慧满满,而不是在小学阶段,拿孩子大部分时间让他学习外文。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外文。
阅读,需要广泛。
它的美妙必须是坚持下来就可以慢慢发现的。而且继续广泛阅读坚持下去。
阅读,也需要适当更改阅读领域。
这个时间段孩子喜欢看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借或者买生物方面的书籍给他看。比如过了几个月,孩子喜欢看文学的,我们就让他看关于文学方面的......
三、每天尽量让孩子多多实践
没错,我说的是每天。下面我举一些我经常给孩子布置的小任务。
1、多给孩子购买一些科学小实验,让他经常做科学小实验。
2、多给孩子买积木类玩具,特别是大型的,让他自己钻研摸索并且独立完成。
3、多组织家庭成员一起制作美食,包饺子、做蛋糕、包粽子、做汤圆,让孩子一起参与。
4、多鼓励孩子独立制作简单美食,比如蒸鸡蛋、煮面条、煮饺子、西红柿炒鸡蛋......
5、多组织家庭成员一起大扫除,孩子参与其中,分配一项任务给他。
6、每天让孩子完成一件小家务,我家分配给孩子的是拖地。
7、多组织家庭成员徒步、爬山等,并且让孩子回来写写小作文小日记。
8、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发生的每件事情中,尽量给他分配个小任务。
第3个回答  2022-12-29
知道,做到,悟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